摘要: 它的基本生理功能:(1)推動作用。血,中醫學認為是紅色的液態樣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它的具體作用主要表現在:(1)具有營養及滋潤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脈中循行,內達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如環無端,運行不息,不斷地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充分的營養及滋潤作用,維持正常的生理活......
【關鍵詞】 氣
氣,在古代是人們對于自然現象的
血,中醫學認為是紅色的液態樣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它的具體作用主要表現在:(1)具有營養及滋潤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脈中循行,內達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如環無端,運行不息,不斷地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充分的營養及滋潤作用,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2)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人的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覺靈敏,活動自如,均有賴于血氣的充盛,血脈的調和與流利。
1 氣虛與血瘀
氣屬陽,主動,血屬陰,主靜,兩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腎中精氣,“夫載氣者血也,而運血者氣也”,“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的運動和生成有賴于氣的充足及調和。氣可以直接推動血液運行,亦可以通過促進臟腑的功能活動來達到推動血液的運行。氣的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血液的運行,“氣結則血凝,氣虛則血滯”,“血隨氣逆”,“血隨氣陷”等都是氣血正常生理關系受到破壞,氣病所導致的血液循行障礙。血的生成亦有賴于氣的運動變化,由水谷精微轉化為血的過程都離不開氣的運動變化,這種運動變化系通過臟腑功能活動體現的,氣的運動變化能力強,則臟腑功能活動旺盛化生血液功能亦強,氣的運動變化能力弱,則臟腑功能活動弱,化生血液功能亦弱,并且血液在脈管中的運行,亦有賴于氣的統攝,氣的統攝正常,則血在脈中運行不息,環周不休。另一方面,血液在氣的生成與運行中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水谷精微是氣生成與維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基礎,水谷精微運行脈中,為血液中的營養物質,血液運行全身,不斷濡養各臟腑組織,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營養保障,血是氣的載體,血為氣舍,氣必依附于血,賴血之運載而達全身,氣不得血則飄浮不定,無所歸依。氣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維持機體功能活動的平衡,氣充盈,氣足則血在脈中循行,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如環無端,運行不息,不斷地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充分的營養和滋潤作用,以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瘀血可致氣虛、氣滯,即致臟腑經絡的功能不相調和,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作用,氣機運行不暢,出現氣的功能失調,日久則使臟腑經絡血流不暢,血供不足,加重血瘀,故使臟腑四肢百骸失其濡養,血流
2 氣虛血瘀與臟腑的功能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統血,肺朝百脈,肝藏血,腎藏精為先天之本,故氣血與肺、脾、肝、腎關系密切,正所云“血液生化于脾,總統與心,藏于肝脾,宣布于肺,施泄于腎”(《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先天之氣,依賴于腎藏精的生理功能,才能發揮之生理效應;水谷之氣,依賴于脾胃的運化,才能得以化生;自然界之氣依賴肺的呼吸功能,才能被機體所用。因此,從氣的來源或氣的生成來看,除與先天稟賦,后天飲食、營養;以及自然環境等狀況有關外,均與脾、腎、肝、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腎、脾與肝、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并保持平衡,則人體的氣才能充沛,反之則影響氣的生成或影響氣的生理效應,從而產生氣虛。血的生成亦有賴于脾的消化和吸收,正如《靈樞·決氣》篇有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而肺在血液的生成中亦起重要作用。如《靈樞·營衛生會》有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血之源頭在于腎,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精可以化而為血,精足則血足,精髓是生血或血液的物質基礎。腎虛則導致血虛,導致精微缺乏,故致氣虛。所以腎與氣虛血瘀的關系尤為密切。血藏于肝,腎中精氣充盈,則肝有所養,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盛,則腎有所藏,精有所資。正如張氏醫通所云“氣不耗,歸精于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于肝而化精血”。故臟腑功能失調,可導致氣虛血瘀、血虛,氣虛血瘀、血虛的出現,又可加重臟腑(尤其是肺、脾、肝、腎)的功能失調。
作者單位:136200 吉林遼源,遼源市中醫院
面 部膚色的正常與否,與臟腑功能的盛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在臟腑與外在體表、四肢、五官是統一的;而整個機體與外界環境也是統 一的。人體以臟腑為中心,通過經絡溝通內外,聯絡皮肉筋骨。人體一旦發生病變,局部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全身病變也可反映于某一局部,外部有病可以內傳入 里,內臟有病也可以反映于外,也即古人所云“有諸內必形諸外”、“病藏于中,證形于外”。臨床上察面可測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靈樞·五 色》將面部分為明堂、闕、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臏足,內而臟腑,外而膺背的整個人體皆分屬于其中,并說“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 這是人體臟器上應于面以候其... >> 詳細
萬 遠鐵教授是武漢市中醫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中管局名老中醫學術繼承導師,從事中醫臨床近四十年,學驗俱豐。筆者有幸侍診左右,漸有所 得,遂摘錄一、二,以飧同道。1論治病之道:以人為本,以胃氣為本萬師常說:“病在人身之中,不離人體之外。凡治病或治病留人,或留人治病。”治病留人即 針對急性病、實證而言,此時邪氣雖盛,正氣不衰,治則著重祛邪,邪祛而人自安。留人治病是說正氣不足,人體虛弱時,當培補正氣,兼祛邪氣,扶正則有助邪氣 外達,大凡治病尤其應照顧胃氣。脾胃為后天之本,常人脾胃健運,輸水谷精微于全身。精力充沛,安然無恙,全賴之以胃氣;病者或臟腑功能失調,或營養物質損 傷,必須藥食以調理糾偏... >>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