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屬于中醫“心悸”、“怔忡”、“脈結代”的范疇,胸痹、心痛病人,脈律的變化多見,其形成的基本原因與《金匱要略》所述的胸痹、心痛的病因“陽微,陰弦”是分不開的,即心(胸)陽虛或若干臟器的陽虛,以及在陽虛基礎上所形成的氣滯、寒凝、血瘀、濁阻等物質的改變所引起的脈絡阻滯、心失所養而發生脈結代。尤其真心痛的病人,心痛甚,大汗淋漓,手足青至節,心陽衰微,脈象可呈虛數無力或三五不調或結代等各種紊亂心律。
辨證施治
陰虛陽亢
心悸氣短、頭痛頭暈,心煩易怒;口干目澀,手足心熱,舌紅,苔白或薄黃,脈弦滑數或有促象。治療宜育陰潛陽、寧心復脈之劑。可用天麻鉤藤飲合補心丹化裁。
氣陰兩虛
見心悸氣短,口干乏力,失眠多夢,舌紅或胖大,苔白潤,面色黃白或暗滯少華,脈細無力兼促或結代。治宜益氣育陰,寧心復脈。可用炙甘草湯合生脈散加減。
陰虛
口渴,盜汗,心悸,五心煩熱,頭暈腰酸,舌質紅,苔白,脈數或促,結代。治宜育陰清熱,寧心復脈之劑。用補心丹合一貫煎化裁。
陽虛
心慌氣短,肢冷腹脹、浮腫,舌體胖質暗,苔白,脈細數無力或促結代。治宜益氣活血,溫陽利水,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另:氣虛或心脾腎陽虛:見頭暈氣短,畏寒肢冷,或腹脹腰酸,重者有昏厥,舌胖質淡、暗,有齒痕,脈遲結代。心電圖為Ⅱ或Ⅲ傳導阻滯。證屬氣虛或心脾腎陽虛,并兼有氣滯血瘀,治療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黨參20g,生黃芪20g,川芎12g,赤芍15g,雞血藤15g,柴胡10g,升麻6g,紅花10g,桂枝10g,柏子仁10g,仙靈脾12g,補骨脂12g。
氣滯
(1)氣虛合并氣滯血瘀(多見冠心病):見胸悶痛,心悸氣短,倦怠乏力,舌淡暗苔薄白;脈弦細結代。治宜益氣活血,寬胸理氣,方用生脈散、柴胡舒肝散、四逆散、四七湯等加減。
(2)肝腎虛、肝氣郁結或肝氣上逆:見頭暈心悸,心煩易怒,兩脅痛,月經失調,舌胖質淡苔白,脈弦細數。治宜舒肝降逆,益腎寧心,方用旋覆代赭湯合五子衍宗、二仙湯等加減。
氣虛血瘀
見心悸氣短乏力,心痛甚,痛有定處,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細,澀、促、結代。治宜益氣活血,寧心復脈,方用冠心Ⅱ號、失笑散、血府逐瘀湯等加減。
痰濁瘀阻
見胸悶痞滿,心悸惡心,苔白滑或黃膩,脈結代而滑。治療宜重用利濕化痰或清熱化痰之劑:二陳湯、溫膽湯、導痰湯、栝樓薤白半夏湯、小陷胸湯等加減:方①:栝樓20g,薤白12g,半夏12g,陳皮10g,澤瀉12g,南星6g,郁金12g,菖蒲10g,川芎15g,枳殼10g,黨參20g,生龍骨30g。方②(熱痰):栝樓20g,黃連6g,半夏12g,郁金12g,銀花藤12g,黃芩10g,當歸10g,紅花12g,生龍骨20g,珍珠母30g。
溫邪傷營,心陰虛損
見身熱乏力,口于咽痛,心悸怔忡,舌紅苔白或薄黃,咽赤,脈滑數,或促結代。治宜養陰清熱解毒,方用補心丹、一貫煎加減。
臨診體會
心律失常一般多與心、肝、腎三臟關系密切,如心陰虛、心陽虛、心脈瘀阻、肝郁不疏、肝氣郁滯,或肝郁化火,致使心火偏旺、心腎陽衰等均可出現脈促、脈結代。
臨床常見心痛心痹脈結代者,多為氣虛或氣陰兩虛、氣滯血瘀或為陽虛寒凝脈遲等。心肌炎之脈結代,多為外感熱邪損耗心陰,或久病氣陰兩虛,脈數結代。
治療時,益氣藥常用:太子參、黨參、黃芪;養陰藥常用:沙參、麥冬、玉竹、生地、百合等。活血常用:川芎、當歸、赤芍、桃仁、紅花、丹參、雞血藤;溫陽常用:附片、細辛、干姜、桂枝;疏肝理氣常用:柴胡、郁金、香附、陳皮;芳香溫通常用:良姜、蓽拔、降香、沉香;平肝降逆常用:旋覆花、代赭石;養心安神常用:柏子仁、棗仁、生龍牡、珍珠母等;清熱常用:雙花、大青葉、板藍根、黃芩、蓮子心等。
典型病例
仇某,男,54歲,工人。
患者于1977年7月因生氣后,發現心悸不適,去北京某醫院治療,作心電圖為頻發性室性早搏,用西藥治療,癥狀減輕,早搏明顯減少。3個月后心悸復發,曾服西藥效果不明顯。1978年3月來西苑醫院門診治療,心律不齊,時多時少。近一個月來早搏仍頻繁,自覺心悸,輕度胸悶。于1979年9月11日住院治療。
10月5日郭老看病人,患者自覺心悸、胸悶、頭暈,無心絞痛及其他不適,舌胖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心率74次/分,心律不整;早搏34次/2分,血壓140/90mmHg。脈細結代。證屬氣陰兩虛,氣滯血瘀。治宜益氣養陰,活血寬胸復脈。方用:黨參20g,丹參30g,麥冬15g,生地15g,桂枝12g,五味子12g,紅花10g,郁金20g,薤白15g,栝樓20g,柏子仁10g,良姜10g,珍珠母30g,炙甘草6g。
方中以黨參、麥冬、五味子(生脈散)益氣育陰。栝樓、薤白、郁金寬胸理氣。桂枝、良姜溫陽通脈。紅花、丹參活血化瘀。柏子仁、生地、珍珠母、炙甘草養血復脈。本方服三劑后,早搏明顯減少,10月11日至10月17日一周未發早搏。
1979年11月3日郭老再看病人,胸悶、心悸明顯減輕,食納、睡眠好,心率68次/分,示波2分鐘只發現室性早搏1次。血壓120/80mmHg,舌胖質淡苔白,脈弦細。治宜養陰疏肝,活血復脈。方用生脈散合一貫煎加減:黨參30g,麥冬12g,五味子10g,川楝子12g,炒棗仁15g,當歸12g,生地12g,首烏藤30g,丹參30g,柏子仁15g,苦參15g,柴胡12g,郁金12g,姜黃12g。本方加減服用,早搏為偶發0~1次/分,自11月21日始,早搏消失,觀察三周均未發生過心律不齊,自覺癥狀已完全消失,一般情況好?;颊哂?2月11日帶方出院。
按
此例患者有心慌,胸悶,舌胖質淡,邊有齒痕,脈結代等表現,證屬氣陰兩虛,氣滯血瘀,而以氣虛氣滯較為明顯。心主血脈,心之合脈也。氣血充足則血脈流通,心得血養。氣血虛則易發生氣滯,氣滯則血行不暢,又易發生血瘀,脈行不利而發生心律失常。因此治療應以益氣養陰為本,活血寬胸復脈為標,在益氣活血的基礎上加溫通活血寧心之劑,而脈漸復。
陳某,男,60歲,干部。
1977年5月19日初診:患者于1952年發現有心律不齊,檢查為房性早搏。1968年加重,曾在某醫院住院,診為冠心病,用過多種西藥。1976年早搏增多,心悸胸悶,心電圖示室性早搏,且經常有二聯律、三聯律,服過心得寧、心得安等,稍有減輕,服Propafenon可消失,但停藥后又復發而來診治。既往有高血壓,血壓波動在140~190/80~110mmHg,目前服心得寧,仍有心悸、胸悶、乏力,脈代,舌質暗,苔白,血壓190/100mmHg,聽診三聯律。中醫診斷:胸痹、心悸,證屬氣滯血瘀,氣陰兩虛。西醫診斷:高血壓病,冠心病,心律不齊(多發性室性期前收縮),治以育陰益氣,活血寧神。方用:黨參18g,丹參25g,北沙參15g,當歸15g,麥冬15g,五味子12g,柏子仁10g,菖蒲15g,桂枝10g,生地18g,玉竹15g,紅花10g,炙甘草12g,紫石英30g。
5月26日二診:藥后早搏減少(上午九時以后就減少),脈弦數偶結,舌暗紅苔薄,早搏5次/2分,血壓148/88mmHg。前方繼服。
6月2日三診:早搏很少,偶爾有,癥狀減輕,心得安已停服,脈沉弦,舌質暗,心率76次/分,未聞期前收縮,血壓146/86mmHg。
前方紫石英減為25g。
6月21日四診:癥狀漸輕,十天來心律不齊基本消失,別無不適,血壓140/80mmHg。舌質暗紅,少津白苔,脈弦細,心律齊,心率78次/分。
為鞏固療效,繼服丸藥:柏子仁60g,玉竹120g,生地90g,肉桂10g,紅人參15g,紅花60g,菖蒲90g,炙甘草90g,紫石英30g。共研細末,水丸,每次10g,每日2次服。
按
本例原有高血壓病、冠心病,自覺心悸、胸悶、乏力,舌質暗,苔白,脈結代。證屬氣陰兩虛,氣滯血瘀,治療以益氣育陰、活血寧心復脈之劑。方中黨參益氣,沙參、麥冬、生地、玉竹養陰,丹參、當歸、紅花活血養血,柏子仁、五味子、菖蒲、紫石英寧心復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