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面積小且山地多,人均土地擁有率僅中國1/3,卻大量出口糧食,為啥?
越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早在秦始皇時期,嬴政就曾派兵南下,征服百越并設立象郡,到了漢武帝時期,越南徹底成為中原的統治范圍。直到一千年以后的五代十國時期,越南才脫離中原統治,得以獨立,但仍然和中國保持藩屬關系。也就在這期間,水稻從我國的長江流域傳入越南,并成為當地的主要農作物。
越南的領土面積只有約33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我國的3%,而人口卻多達1億人,人均土地擁有率只有我們的1/3。那么,為何在糧食自給自足之余,越南還能成為全世界的“三大米倉”之一呢?
由于越南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在越南中南部的占城逐漸形成了高產、早熟、耐旱的水稻新品種,名曰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北宋初年,這種占城早秈稻傳于我國福建,它不僅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而且耐旱,生長周期短,自種至收僅50多天。
正是因為有著久遠的水稻種植歷史,越南在水稻品種培育、種植技術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越南為多山地形,境內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為山地,遠不如我國兩湖平原地區的種植地理條件優越。但越南卻是一個農業大國,當地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生產,領土的60%屬于耕地和林地,約合3億多畝,其中水稻田約有750多萬公頃。
作為山地國家,越南原本只有少數的平原可種植土地,那么其余多出來的土地是如何產生的呢?原來,越南政府在山地地區推出扶持政策,鼓勵當地農民大范圍開墾梯田,連一些陡峭的山坡也被改造成了稻田。
當然,這些梯田很難依賴山下的水源灌溉,不過越南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高溫多雨,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4度左右,降水量高達2000毫米。在水稻生長的5-10月,越南正是雨水豐富的季節。
適宜的生長氣溫和充沛的雨量使得遍布越南每個角落的稻田不僅無需灌溉就能獲得高產,而且還能實現一年種植三季,從而使有限的土地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單位稻谷產量比種一季的國家地區多出三倍以上。
越南是水稻種植的傳統國家,對于水稻品種和種植技術的改良尤為重視。上世紀90年代開始,越南積極引進我國培育的高產雜交稻,進行大力推廣,從而使越南的水稻產量提升到每公頃6.3噸,比常規水稻多出1.8噸,一下就把出口的糧食份額賺出來了。
越南雖然工業化水平不高,但非常重視水稻種植技術的研究和管理,實行從國家到省、縣、鄉、村的多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每個鄉、村都有完善的合作社之類的農業資金及技術扶助組織,經常搞農業技術培訓,而且每個縣都有農業學校。
(參考資料:《越南農業政策變革與糧食生產》等)
圖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