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吃糖,長大了就會得糖尿病?!?/p>
小寶3歲了,為了一顆糖哇哇直哭,孫奶奶便塞了一顆糖進她的嘴里,張奶奶在一旁看到了,直搖頭。
因為張奶奶聽人說,糖尿病是由于糖吃太多了,身體代謝不了,所以導致的糖尿病,而這些都是從小積累起來的。所以,便勸孫奶奶,少給孩子吃糖。
另外張奶奶還說,她現在為了預防糖尿病,連大米、面條都很少吃了,因為這些食物屬于高碳水食物,是導致高血糖發生的元兇。
孫奶奶聽完張奶奶的話,心理不免有點發憷,可是也有點疑惑,要是按張奶奶這么說,那么多人都吃米飯、面條、糖,不也好好的嗎?
那事實究竟如何呢?今天就給大家來科普一下。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糖尿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異常,無法很好的利用糖分所引起的,跟吃糖沒有什么直接關系。
而且,大家要正確看待一點,我們平時說的糖跟醫學上的“糖”是有區別的,前者主要指單糖或雙糖,后者主要指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單糖、雙糖等,所以不能直接把吃糖跟糖尿病劃等號。
至于糖尿病患者的尿液當中含糖(就是糖尿)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機體不能很好的利用與存儲攝入的糖分,導致糖分隨血液進入腎臟,當超出腎糖閾時,便會出現糖尿。
所以糖尿病并不是因為吃糖引起的。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量吃糖,容易導致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所以為了健康著想,還是少吃糖。
之所以有人認為“米、面”是高血糖的“元兇”,主要是因為這類主食當中含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糖。
可事實上,碳水化合物和糖是人體必備的營養元素,所以我們沒必要對它們避之不及,它們也不是導致高血糖的主要元兇。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過量攝入米、面,這類谷物可刺激胰島素分泌,出現胰島素抵抗,提高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所以,攝入米面,控制攝入量很重要。
根據醫學研究所的食品和營養委員會發布的膳食建議,不同的人群,可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也不同,如一般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應占總能量攝入的45%~65%,大概為130g/天;孕期可適量增加,為175g/天;而嬰幼兒對碳水化合物的需求較低,<6個月為60g/天,7-12個月為95g。
總之,具體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因人而異,不可一概而論,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適量攝入。
糖尿病最讓人恐懼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引起的并發癥,可損害心腦血管、腎、神經、視網膜等多個部位。而血糖水平高低又密切關系到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那血糖達到多少就會出現并發癥呢?
從短期來看,如果血糖短時間內飆升至16.7mmol/L以上,就很容易出現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并發癥,需及時診治。
而從長期來看,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分分別持續高于7mmol/L、11.1 mmol/L時,就很危險了;尤其是糖化血紅蛋白持續高于7.0%時,持續的時間越久,發病率越高。短的可能一兩年就會發生,長的也不超過5年。
所以平時要積極控糖,盡量避免血糖發生大波動,這樣才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減少它對機體的傷害。
想要控糖,除了進行胰島素注射等規范治療外,飲食調節也是很關鍵的一環,建議糖友控糖期間少吃這3種素菜。
1、芋頭
芋頭當中含豐富的淀粉,為69.6g/100g,而糖友如果過量攝入淀粉,其在進入體內后,可轉化為葡萄糖,從而升高血糖;而且芋頭質地較為粘稠,不好消化吸收,很容易影響對血糖的控制。
2、土豆
土豆的GI值為62,不算太高,但淀粉含量不低,如果將土豆當“菜”,要注意控制主食(米、面等)的攝入量,不然很容易導致熱量超標,從而升高血糖。
3、甜菜
這種蔬菜當中的熱量、糖含量都是比較高的,且它當中的甜菜糖主要由蔗糖和轉化糖組成,其中轉化糖易溶于水,在蔗糖酶的作用下,可分解為葡萄糖、果糖,很容易被機體吸收,所以過量攝入這類蔬菜,也容易升高血糖,不利于對血糖的控制,要少吃。
糖尿病的發生,跟吃糖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大家不要因為都帶有一個糖字,就產生錯誤的聯想。而一旦發生糖尿病,就要積極采取相關措施控糖,尤其是要注意飲食。當然,糖友的飲食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嚴格,啥都不能吃,這太夸張了,只不過是建議糖友在吃的時候,要注意方法,尤其是要注意控制碳水的攝入,少吃一些易升糖的食物??傊蠹乙e極控糖,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參考資料:
[1]康曉琴.糖尿病是糖吃多了?[J].家庭醫藥·快樂養生,20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