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你我雖素不相識,但點下這個關注按鈕,我們就不再是陌生人啦~
早前ESO曾發布過一篇報道,稱歐洲南方天文臺接收到了一聲來自1400光年外的嘆息。這是怎么回事?
2019年1月21日,南方天文臺對外宣布,他們通過甚大望遠鏡拍到了一顆恒星。
本來在宇宙中找到新的星體是件令人振奮的事,但這顆恒星的發現卻讓人心里一緊。
這顆恒星的記號為ESO 577-24,是一團巨大的行星狀星云,當科學家拍到它的時候,它已經奄奄一息了。
ESO 577-24曾是一顆紅巨星,看起來顏色絢麗奪目,十分漂亮,但其實這個“美貌”是它生命的最后階段。
現在,ESO 577-24的體積已經大幅度縮水,跟它的原始尺寸完全沒法相提并論,它周圍爆炸后剩下的氣體,就像是它臨死前發出的最后一聲“嘆息”。
眼看一顆活了幾十億年的星體隕落,多少讓人有些唏噓。
而且,ESO 577-24的這聲“嘆息”,同時也是它向宇宙其他天體發出的警告:無論多么強大的星體都有落幕的那天,就算太陽系的霸主太陽本身,也會走向死亡,或者,正在走向死亡。
眾所周知,太陽是一顆耀眼的黃矮星,已經在宇宙中生活了45.7億年了,天文學家推測它在這個階段的壽命應該有100億年,此后它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了。
這也就是說,太陽快走完它黃矮星生命的一半了。
當生命過半時,人們或多或少會產生對死亡的恐懼感,如今太陽也進入中年了,這聽起來似乎也挺令人擔憂。但太陽還有50多億年的日子可以活,這個數字漫長的讓人根本無法想象。
說不定到太陽死亡的那天,人類和地球其他生物早都滅亡了,或者,人類已經移居系外行星很多年了。
那太陽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需不需要擔心因此失去我們的陽光呢?
太陽并不會像ESO 577-24身邊的氣體那樣發生爆炸,留給地球一聲嘆息,但它的外層會膨脹,變成紅巨星,體積大到能吞噬周圍的一切天體。
它還會繼續變亮變熱,讓地球的溫度也越來越高,直到蒸發完所有的地表水。
45.7億年前,太陽從一個巨大但坍縮的氫分子星云中誕生,所以太陽的內部也主要由氫元素構成,還有少量的氦元素。
由于質量不夠大,太陽沒能成功轉變為超新星,但歪打正著,它成了地球唯一的照明來源,并讓地球在充足的光照條件下有了多樣化的生命。
跟所有的物體都有生命極限一樣,進入中年期的太陽也有了“身體變化”。當它再過50億年之后,它就會逐漸進入紅巨星的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聽到巨星兩個字,就簡單地從字面意思理解為太陽的質量或者能量更厲害了。
事實上,成為紅巨星并不是什么好事。
紅巨星是恒星經過長時間燃燒,進入生命后期的一個階段。
這個階段的時間不會太長,大概是幾百萬年的時間。這對人類來說非常漫長,可對于壽命動則幾十億上百億年的恒星來說,眨眼之間就過了。
紅巨星時期中,恒星的狀態會相當不穩定。也就是說,我們的太陽已經度過了意氣風發的青壯年時期,再過幾億年就要進入老年時期了。
一般而言,質量低于4倍太陽質量的中小恒星處在紅巨星階段時,表面溫度會急劇下降,跟從前穩定的溫度相比,低了好幾個等級,此時它的顏色會變成瑰麗的紅色,而且體積也膨脹了,所以即使溫度有所降低,它依然是非常耀眼的存在。
但當太陽成為紅巨星后,它的溫度會繼續升高。隨著溫度的升高,氫的同位素氘會聚變成氦,在太陽內部逐漸形成氦核心。
氦核心為了抵抗外部的引力,就會收縮,并持續變熱,此時它外部的氫氣會因為內核溫度升高發生加速聚變。
在紅巨星階段,任何繞行太陽的星體都會嚴重受傷,甚至被它吞噬,太陽系的八大行星無一能幸免。
太陽上的聚變反應會產生很高的熱量,慢慢往外滲透,讓太陽開始膨脹。而且這個聚變過程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溫度也不會降低。
當太陽的核心溫度達到1億開氏度時,氦的聚變就開始了,聚變過程中,氦會燃燒成碳,讓氦核心變成一顆白矮星。就像ESO 577-24一樣,瑰麗的紅色星云中間是一顆亮亮的白色球狀物質。
接著,太陽的亮度會突然增加,但體積反而會縮小,不如紅巨星階段那么大。然后,它的核心會繼續碳化,再收縮,再讓外層物質膨脹。經歷這些反反復復的變化,太陽這顆巨星就該隕落了。
可目前太陽一切正常,似乎看不出丁點要向紅巨星轉變的跡象,所以它真的會在將來的某一天死去嗎?
太陽是躲不過宿命的,就拿ESO 577-24來說,它的星云非常的美麗,但在這美麗的外表下,真實的情況是恒星的墳墓。不過有時候死亡也代表新生,太陽當年不也是從星云中誕生的嗎?
星云中間也有引力中心點,將星云中的各種物質,比如塵埃和氣體往中心點吸引過去。當中心點的物質聚集的足夠多,密度足夠大,壓力和溫度也會隨之升高。
當壓力和溫度都達到臨界點時,新的恒星又會在引燃的核心基礎上誕生,并可能成為超新星。超新星是恒星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以后還可能演變成主序星,就像太陽一樣,成為某個星系的一霸。
恒星要成為主序星還要經歷漫長的演變,可一旦當它成為了主序星,它的生命也進入了倒計時。它會不斷地自我消耗,到耗盡能量的那天,消散在宇宙中,直到某天被某個星云吸引,進入下一次重生的循環。
ESO 577-24的星云中,就曾毀滅了很多主序星。
我們觀察不到這些已經化為塵埃的主序星遺骸,只能看到壯觀的星云。不過,這些漂亮的星云就是恒星們死亡后形成的,也算是在宇宙中留下了曾經燦爛過的證據。
ESO 577-24這團星云的變化情況,給我們上演了一場星體隕落的景象,在一定意義上,它是宇宙星體形成到死亡過程的完美案例。它告訴我們,不管多強大的星體,都逃不過滅亡的自然規律。
我們不清楚太陽進入老年期后,具體會在什么時候死去,但宇宙中的確有其他跟太陽類似的恒星正在經歷瀕死過程,它的經歷,也許能作為一例子,給我們提前演示太陽未來的結局。
因此,不用等50億年,也不用靠想象或者任何測算,通過ESO 577-24,我們就能看到太陽或者地球死亡時的樣子。
如果那一天到來時,人類還生活在地球上,你會害怕嗎?
參考資料:
【1】ESO. 'A fleeting moment in time: Last breath of a dying star.'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22 January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