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梁山好漢的故事,這個故事可謂路人皆知,古代人最喜歡聽這種故事,會讓人感受到那種悲情的豪俠仗義。
梁山好漢本是一個勵志的故事,由于宋將的虛偽,這個故事的結尾徒轉急下,成了悲情的英雄末路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背景是北宋,北宋末年皇帝昏庸,時局動蕩,朝廷黑暗,很多百姓連果腹都沒有,一些英雄好漢只能是“官逼民反”,走上梁山為自己謀一條活路。
此時威望比較高的宋將拉攏了很多人,組成一股勢力跟朝廷對抗,當他們成熟時就與朝廷進行武裝對抗,演變成起義讓朝廷束手無策。
后來朝廷想辦法“招安”他們,也就是削弱他們的敵對力量,以此瓦解他們的實力,讓朝廷重新變得安全。
《水滸傳》雖然只是一部小說,但里面的人物也都是真實的,不過他們沒這么出名,形象也沒書中這么高大,如宋江、董平、楊志、柴進都是一些小人物,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并不出彩。
我們很想知道這些人物到底有著怎樣的經歷,究竟歷史真實是怎樣的?
近年來,河南濟源一個地方施工,工人發現一處古墓,經考古專家搶救性的發掘,在結構為磚室的墓地里,出土了一些白釉的瓷碗、瓷杯、瓷枕等,它們是北宋的生活用品。
這座墓被盜挖過,但墓主的墓志卻被完整保存下來。墓主叫楊志,早年吃過官司,后來參軍成一名武將。他是一名優秀的武將,曾被皇帝召見,并賜予榮譽。
皇帝說他領兵打仗十分勇敢,“無不先鋒”,這是很高的評價,所以他死后家人給他記錄下來,隨他葬了。
墓志上記載了他被謀害的事情——
靖康年間,當時金兵入侵中原,楊志作為武將被派上前線。他的上司叫王淵,此人心術不正,跟楊志素來不睦。
王淵在指揮中剛愎自用,結果策略失敗,他想逃避責任就說是楊志的主意,結果把楊志斬殺了。
消息傳到朝廷,很多官員都流下眼淚,他們知道楊志是被冤枉的,可見楊志為人十分好。
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里的楊志本人,他留下的墓志說明了這一點。
后來朝廷把王淵砍了,還楊志一個英明。
王淵映射誰呢?大家可以盡情去聯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