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家人辦完事從外面回來,汽車在家門口停下,妹妹凱瑟琳對我說:“你干嘛老是急啊?”聽了這話,我這才如大夢初醒一般。妹妹說對了,我總是在催促她,從來沒有耐心等待。
什么時候做父母的需要耐心呢?不外乎下列幾種情況:
3歲的女兒手拿畫棒,在飯廳的墻上亂涂亂畫;
7歲的兒子把平板電腦摔在地上,那是他剛剛拿到的生日禮物;
12歲的女兒又在跟爸爸媽媽吹胡子瞪眼睛了;
15歲的兒子因為對老師出言不遜而受罰,周六也要去上學。
在處理上面這些日常事務上,耐心特別有用,因為這些都是小問題,來得快,讓人生氣,也考驗大人的耐心。
以下幾條建議是我從自己的經歷中總結出來的:
1.深呼吸
聽上去很簡單,確實簡單。從1數(shù)到10,盡量慢一點,再深呼吸幾次,整個過程就像深海垂釣者克服暈船的感覺一樣。深呼吸能給大腦輸送更多氧氣,舒緩神經系統(tǒng),給人更多時間思考。父母們可以問問自己,到底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感到沮喪呢,還是本來就比較心煩,因為人們常常把這兩種情況搞混淆。
2.專心傾聽
大多數(shù)情況下,父母們之所以感到心煩,是因為頭緒太多而手忙腳亂。比如就要急著出門了,兒子還在系鞋帶,一旁的女兒又向爸爸媽媽告狀,說哥哥和她打架,說著背上的書包還掉了下來。這種時候,父母一定要放慢節(jié)奏,停下手頭的事聽聽女兒怎么說,小孩子跟父母東拉西扯一般是有目的的,往往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父母專心就能以孩子為焦點,忘記其他煩人的事,也不會輕易失去耐心。
3.給孩子留點余地
有時候,父母會因為孩子做錯事而發(fā)火,但實際上,我們根本就沒有給孩子改正的機會。記住,每個小孩在某些時候都會慢騰騰地,就像我妹妹一樣,“抓緊時間”這個概念在他們的腦子里完全不同于大人。
父母可以在時間上給孩子一點余地,例如晚飯一般要在7點鐘之前吃完,吃得慢的孩子可以給他放寬一點時間限制,讓他在大人吃完之后還可以繼續(xù)一會兒,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教會他如何加快節(jié)奏,也免得自己老是念叨“再吃一口”,把好端端的一頓飯變成了活受罪。
4.不可妄下結論
舉個例子:你女兒9歲,把廚房弄得亂七八糟的。一下樓,你就看到灶臺上到處是牛奶、破雞蛋和黃油。怎么辦?深呼吸。不要對女兒的行為妄下結論,猜猜她究竟在干嘛,是有意搞亂廚房呢,還是想給爸爸媽媽做頓早餐,給他們一個驚喜?弄清楚女兒行為背后的動機之后,你的反應肯定會有所不同。
5.有幽默感
看到新買的小狗身上被扎上了無數(shù)小辮,父母們大概會氣急敗壞,可是在孩子們的眼里,這樣做是十分好玩的事。孩子的幽默感不同于大人,有時候他們的本意并不是做壞事,而是想弄點好笑的場面出來,心里根本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只要無傷大雅,父母完全可以一笑了之,一起笑笑也能聯(lián)絡家長和子女的感情。
6.多考慮孩子的能力
想想看,孩子多大了?他(她)能做什么?父母是否會因為孩子沒有時間觀念而抓狂,而事實上,孩子還根本不認識時間哩。想想辦法,用易于理解的方式把時間觀念傳達給孩子,比如說用孩子最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作為參照時間點。
我妹妹小時候就是這樣,不管做什么,都會問:“還要演幾集《考斯比一家》我們才走啊?”總之,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認知、發(fā)育和生理上具備了哪些能力。
有些情況下,很可能孩子還小,不能辨認自己的房間,做一些小事都需要家長在一旁指點,這時父母就可以做一份表格,表格對于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特別有用,如果他們還不會認字,可以用圖畫來代替文字。仔細研究孩子的發(fā)育過程可以幫助父母了解他們的能力,也可以減輕父母的沮喪情緒。
7.把時間安排得更為寬松
父母不應該把日程安排得過滿,讓自己應接不暇。窮于應付過多的事物,難免會無暇放松,不能享受陪伴孩子的時光,而且一旦繃緊了這根弦,就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8.給自己時間緩口氣
如果發(fā)覺自己確實很生氣,父母們就不僅要深呼吸了,也許還應該暫時回避一下,不要立即處理矛盾。
做法比較恰當?shù)母改敢话銜f:“我們過幾分鐘再談這事兒。”給孩子時間想想,他們剛才干了什么事,也讓父母擁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好好地調整一下自己的負面情緒。
老實說,對孩子大聲嚷嚷一點兒用也沒有,只會加劇雙方的沖突,讓孩子感到憤怒或害怕。至于具體怎么做,我們會在“堅持原則”一章中細講。此處要說的,就是不要著急,給自己時間緩口氣,對父母、對孩子都是件好事。
9.提前15分鐘行動
家長們可曾記得,有很多次因為快要遲到了,心情頓時煩躁起來,脾氣也按捺不住了。其實,只要從早上起床開始,凡事都提前15分鐘行動,那大概你家里就能增添百分之十五的寧靜了。如果有必要,可以把手表和鬧鐘撥快一點,也就是少睡15分鐘的覺、少打15分鐘電腦,或者少做15分鐘其他的事情。總之,父母的耐心和親子關系遠比這些活動重要。
10.認識到養(yǎng)兒育女是對耐心的考驗
每個小孩總有令父母頭疼的時候,做父母的職責之一就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人,讓他(她)做回自己,而做回自己則意味著孩子要考驗大人的意志力了。大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們通常會試探父母的意志力,結果讓父母失去耐心。
家長們都應該知道,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孩子們往往會得寸進尺,挑戰(zhàn)父母的極限、質疑他們的權威,更會試探他們的底線。
···
作者 | 賽西·高夫、戴維·托馬斯、梅麗莎·切瓦特桑
本文節(jié)選自《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插畫 | Marco Frei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