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分中國為九州。對于九州的具體分布說法不一,比較常見的九州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 豫、益、雍九州。另,戰國鄒衍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謂“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將全世界分為九州,中國屬于其中一州。 冀州(今山西省全境和河北省的西北部,河南省北部地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北部》中說:“冀,北方州也,從北異聲。”“,九州之首,唐堯的都城平陽(今山西臨汾縣南)、虞舜的都城蒲坂(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夏禹的都城安邑(山西省夏縣)都在古冀州境內。《漢書》中也說:“冀州,堯所都,故禹治水從冀州始。 1914年有冀縣,1993年撤縣建冀州市,2016年撤縣級市為冀州區,屬河北省衡水市。書生挾策成何濟?付與維南織女愁。
兗州(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及河北省的南部一帶地方。),兗州的這個“兗”字,來源于兗水。古作“沇州”,兗水又稱濟水。兗州的“兗”字,還被后人賦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義,那就是端信。此說最早見于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的緯書《春秋元命苞》:“兗,端也,信也。”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縣。1992年8月1日,撤縣設市,兗州縣改稱兗州市。2013年10月18日,撤市設區,兗州市改稱兗州區,屬山東省濟寧市。
荊州(現兩湖,兩廣部分,湖南,貴州一帶),可能因荊山得名。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今湖北有荊州市。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雍州(今陜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史料載,其名來自于陜西省鳳翔縣境內的雍山、雍水。歷史上最后出現雍州名大概在唐朝,史料載:隋朝開皇三年(583年),以長安及其附近地區復置雍州。大業三年(607年),天下改州為郡,改京兆郡。唐朝初年,天下郡改為州,復為雍州。開元元年(713年),改京兆府。
平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東方主春、主木,故而曰青。今有山東省下轄縣級市。
須知我是愛山者,無一詩中不說山。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今有江蘇省徐州市,古稱彭城。
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不到江東。空有黃河如帶,亂山起伏如龍。 漢家陵闕起秋風,禾黍滿關中。更戲馬臺荒,畫眉人遠,燕子樓空。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鍾。回首荒城斜日,倚欄目送飛鴻。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楊堅廢除郡一級行政區劃,改為州縣兩級體制。仁壽四年改為溱州,大業二年改蔡州,三年罷州為汝南郡。武德四年,復置豫州,寶應元年以避代宗廟諱,復改為蔡州。
主人邀客醉花下,共喜王師破蔡州。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今有江蘇省揚州市,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后人所改)。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陜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三國時期設置的梁州,治所在陜西漢中,隋大業三年(607年)廢。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梁州。唐德宗改其為興元府,此后不再稱梁州。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