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親人在管理上通常很容易陷入“人治”陋習,以中國企業目前員工素質來看,嚴格的制度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企業中更多的是人治陋習,而非制度和規則傳統,制度在實際工作中永遠是犧牲品。
1.治國治家之術
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長達數千年,中國人包括海外華商的骨子里都滲透著封建主義的血液,而且在中國一直只有治國治家之術,而沒有經商之術的研究。由于歷史原因,在這樣一種歷史傳統的長期熏陶下,中國人其實一直是在以一種治家或治國的心態、方法來治理企業。以治家模式管企業的自然就成了“家天下企業”,企業領導是家長,其他人都是家人或仆從。以治國方法管企業的自然就成了“王天下企業”,企業領導是君王,其他人都是朝臣或百姓。家族化企業實際上就是企業主家庭的一種擴大。家族化企業中難有清楚的黑白是非界限,傳統的家族管理色彩依然很濃,必將影響企業的發展和持續發展
2.創業生存
家族企業之所以得以生存,是因為比起其他企業(如國有企業),家族企業有其固有的優點。首先,家族成員在一、兩位“能人”的帶領下,攜手創業、利益與共、休戚相關;其次,在創業初期的艱難時刻能艱苦奮斗、不計報酬、不計得失、夜以繼日地工作,另外,由于事業是自己的,因此能精打細算,因而企業能很快地成長壯大起來。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家庭企業一般規模較小,經不起商業大潮的沖擊。家族企業在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之后,由于家庭、親屬之間成份復雜,加之缺乏健全的制度,容易勾心斗角,甚至導致最后四分五裂。
3.血緣關系
創立之初企業家們對待自己的企業就像對待搖籃中的嬰兒,只想讓他活下來,而日后成長中的問題都是充滿變數,這種先求生存再求發展的思維植根于很多企業家的內心深處,也是中國草根文化的一種深刻的沉淀。股份制的民營企業,合作者往往是親戚,如果合作者是“外人”,則在利益分配問題上鉤心斗角,當然,自己人也會反目成仇,但畢竟中間夾了一層血緣關系,在家族的另有一份潛規則在約束。企業誕生之初,最大的敵人也許就存在于企業內部,也許就是企業自身。
4.制衡和監督
家族企業中的能人,在企業取得一定成績后,容易居功自傲,緊接著便會獨斷專行、排除異己,形成“一言堂、家族人治化管理”,這樣,在企業內部沒有任何制衡和監督的情況下,一旦決策失誤,企業就會陷入絕境。這是由成千上百個案例證明了的。權威管理,依賴干個人領導力的形成,容易造成"人存企業興,人亡企業衰。
5.黑白是非
企業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背景作支撐,沒有相應的薪酬制度作捆綁,沒有合理規范的崗位規劃作后盾,首先是沒有吸引人才的地方,再就是沒有留住人才的可能。所有這一切包括家族成員的阻力,外來優秀職業經理人很難與這種文化背景相溶,企業管理不規范,千頭萬緒忙而無序的根本原因是沒有一套健全的組織體系作保障。家族化企業中難有清楚的黑白是非界限,傳統的家族管理色彩依然很濃,必將影響企業的發展和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