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桂枝人參湯是公認的表里同治之劑,基本上沒有爭論過,可是桂枝人參湯的主要解表藥是桂枝,那么單味桂枝能否解表?在《傷寒論》中,單以桂枝解表的只此一處,況且,假如單味桂枝能解表,則為何設立桂枝湯、麻黃湯?假如桂枝的作用不是辛溫解表,為何學術界普遍認為桂枝人參湯能治里虛兼表的痞利證?這要先從原文分析。
桂枝人參湯在《傷寒論》第163條:“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條文中首先說明“外證未除,而數下之”,數下之后表證是否仍在,則要從脈證判斷,不能拘泥病名。“協熱而利”,眾注家均明確指出,這里的熱是指外證發熱的表現,而不是指熱邪在表,但因為六經也有發熱,這里的“熱”也不一定是指表證的發熱。但是從后文“表里不解者”一句,可知確實有“表證”仍在,但是并不代表用桂枝人參湯的目的在于解表,《傷寒解外方證原意》“五苓散并非表里同治”一文中指出,《傷寒論》74條五苓散證中雖然有“有表里證”一句,但并非等同于用五苓散的目的在于解表,而是為了分清治法上的表里先后緩急。
(1)非助陽解表
有人認為人參湯(即理中湯)的功效像麻黃細辛附子湯那樣是溫陽解表,但按照方中的藥物組成來看,其中的人參、白術、干姜都是屬于溫中守而不走的藥物,這不及附子、細辛等的辛散走而不守,因此理中湯的組成只能溫中而非助陽解表。
(2)桂枝配甘草的目的
雖然本方還有一藥甘草看似能夠幫助桂枝解表,但治療心陽虛重證的桂枝甘草湯卻沒有人說是為了解表。還有,桂枝人參湯中的甘草,從原方理中湯的三兩增加至四兩,比較兩條文便知道其目的是為了治療下利,如甘草瀉心湯中的甘草,從本來半夏瀉心湯的三兩增加至四兩一樣,其原因是158條所說的“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此證類似于桂枝人參湯中的“利下不止”,增加甘草用量目的是補胃氣而緩急止利。
(3)方劑配伍目的
如果說桂枝人參湯是表里雙解,只用桂枝一味藥去解表,并不符合臨床實踐。中藥的性能功效,應該是在整個方劑配伍中體現的,即使是桂枝湯,方中也不是靠桂枝一味藥來解表,而是通過五味藥環環緊扣的互相配伍才能發揮功效,其解表功效絕對不等于個別五味藥物的功效相加。而且嚴格來說,單純桂枝湯也不能做到發汗解表的功能,如果要汗出而表解,必須按照方后注的醫囑,如服藥次數、藥后避風、溫覆蓋被、啜熱稀粥等,否則單靠桂枝湯本身的藥力并不足以發汗。如果是表輕的時候,可否單用桂枝以解表?在《傷寒論》中,就算是表郁輕證,也會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一類方劑,并沒有見過用一味桂枝就可以解表的方法,所以通過單味桂枝以發汗解表的說法是說不通的。
《傷寒論》第96條方后注云:“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先說明一點,這里加桂枝以解表,并非單味桂枝即能發汗,而是通過桂枝與小柴胡湯中的生姜、大棗、甘草等藥物配伍,并且加上溫覆的效果。這里清楚地說明了仲景在治療表證時習慣去人參,目的是防止人參的壅補、助邪、留邪。桂枝人參湯中沒有去人參,還將人參寫入方名中,特別強調了人參的重要性,可證本方目的不在解表而在溫里。亦有人認為,因為“桂枝后下,故此可以不避人參而分走表里”,這說法雖看似有道理,但上文討論了單味桂枝不能解表,如果看過理中丸的方后注加減法,便會更清楚加桂枝的目的。
(1)先表后痞
桂枝人參湯證的后一條條文,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這里明確指出治療痞證的原則,是必須先解表,然后才可攻里。假若桂枝人參湯屬于表痞同治,則為什么在前一條條文即強調表證與痞證分治,這顯然自相矛盾。按照仲景的治法,治療痞證必先解表,后攻痞,在太陽病篇12個治療痞證的方證中,都是按照這個原則,而沒有表痞同治的。
(2)急則治標
《素問·標本病傳論》說:“大小不利治其標”,“間者并行,甚者獨行”。《傷寒論》第363條說:“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仲景深明這些道理,急則治標,在桂枝人參湯證下利不止的急重情況下,仲景豈有表里同治之理?164條表里先后的治則正好放在163條桂枝人參湯后,好像仲景知道人們很容易看到桂枝就想到解表,而給后世再三提醒。
桂枝人參湯中的桂枝用量是四兩,但按仲景的用藥習慣,用四兩桂枝之方中,沒有一方屬解表劑,如桂枝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甘草附子湯、桂枝附子湯等,而一般解表劑的桂枝用量是三兩,如桂枝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等。可見仲景的用藥習慣,四兩以上桂枝多用于溫通心陽、平沖降逆、通陽散寒除濕等,解表用桂枝,多在三兩或以下。
一般麻桂類發汗解表的方劑,其方后注均有“溫覆微似汗”或“啜粥”等子句,桂枝人參湯卻完全沒有這樣的說明,側面證明本方目的不在解表。另外,從理中湯的方后注中也可以反證,注中提到要啜粥蓋被才能溫中,可見啜粥蓋被對于理中湯的溫中功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桂枝人參湯方后沒有類似蓋被取汗的囑咐,更能說明本方目的不在解表。
桂枝人參湯方后注云:“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其特點在于,這是整個《傷寒論》中唯一“桂枝后下”的方,桂枝后下的目的是什么?《傷寒論臨床學習參考》解釋說:“后下桂枝,使其先越出表邪,而不受人參﹑干姜的羈絆。”讓桂枝不與溫中藥同伍,與理中湯分走表里,能表里同治,這說法本身存在不少問題。是否這樣單味桂枝就能解表?為什么桂枝新加湯的桂枝不用后下?桂枝后下,真的就能夠跟理中湯分開走表里嗎?顯然不是。桂枝要后下,還有一種說法,因為“桂枝辛香,久煎則氣散,故應后下”,這樣的話,是否桂枝湯的桂枝也應后下,甚至說所有用桂枝的方劑桂枝都應后下。此實難自圓其說。現代臨床也沒有桂枝后下的習慣,而且《傷寒論》中的桂枝湯,更是微火煮、久煎才能湯成(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約需一個小時左右),這跟現代方劑學中所說的解表劑宜急煎是不同的。
綜合以上七點討論,可知桂枝人參湯證條文本身雖然兼有表證,但其方目的不在解表。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