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7年8月20日10時51分,國醫名師周平安先生因病仙逝。在SARS期間,他是沖在一線的白衣天使;在H1N1流行期間,他是深入傳染病醫院會診的中醫專家。本周小編向各位同仁分享周老的一些學術思想,聊以緬懷。
甲型H1N1流感(以下簡稱甲流)是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發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因其發熱、傳染性強,屬于中醫“瘟疫”范疇。2009年春季開始流行于全世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由人流感、禽流感、北美洲及亞/歐豬流感四個流感基因片段重新組合的病毒。這是一種以前在人或動物身上從未發現過的新病毒。人體對這種病毒的免疫力很低或者根本沒有。因此人群普遍易感,傳染性很強,人傳人機會可能高達33%,高于季節性流感一倍。對該病的預防和治療主要靠疫苗和抗病毒藥物奧司他韋膠囊(達菲)。一旦病毒變異或達菲耐藥則會帶來很大麻煩。中醫藥防治流感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經驗,尤其近期,在政府支持下開展科研與臨床攻關,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都證明中醫藥在防治甲流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和優勢。
1 風熱疫毒犯肺是甲流病因病機的核心
流感病毒乃疫癘之氣。吳又可在《瘟疫論》中指出:“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問別有一種異氣所感。??疫者感天地之癘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這種疫癘之氣的傳染性和甲流極為相似,結合I臨床發病特點,可以稱之為“風熱疫毒”。流感病毒的病原學特點是決定甲流發病規律的主要因素。無論南半球或北半球,無論冬季和夏季,都是一致的。感邪之后,表證短暫,很快人里,主要表現為風熱疫毒侵犯肺衛,表里同病,以肺熱里證為主。就其病情,80%以上的病人,病情溫和,容易治愈,但也有部分原有慢性病、肥胖、妊娠等高危人群感染之后可以發展成重癥或危重癥,甚至死亡。根據美國對死于甲流的90人尸檢發現:甲流病毒深藏在肺部深處,損壞肺泡,造成肺損傷和問質病變,他們的血液中也含有大量病毒。這和葉天士所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是一致的。說明,風熱疫毒犯肺是甲流病因病機的核心。
2 驅除毒邪是治療甲流的關鍵
甲流是疫毒引起的瘟疫,風熱疫毒貫穿本病始終。因此,治療原則以驅除毒邪為主,毒去則正安,毒去則正復。吳又可在《瘟疫論》中說:“客邪貴乎早逐”、“邪不去則病不瘳(愈)”,強調驅除毒邪為第一要義。所謂毒邪,就甲流而言,我認為有二:一是甲流病毒本身,侵人人體,直接傷人正氣;二是病毒侵入人體之后產生的全身炎性綜合征,繼而產生炎性介質、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引起的第二次創傷。實驗和臨床都證明,中藥復方有抗流感病毒作用,通過清熱解毒、宣肺透邪、化瘀利水等治療,可以把病毒及其在體內代謝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可以認為,中醫藥可以抗甲流病毒,也能治甲流病,具體證治,簡述如下。
2.1輕癥:風熱疫毒犯肺
發病早期,癥見發熱或高熱無汗,咽紅咽疼,咳嗽,痰少而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飲,目赤,舌紅,苔薄黃或膩,脈浮數或滑數。治宜辛涼清解、宣肺透邪。處方:銀花15g、連翹15g、柴胡10g、黃芩10g、青蒿15g、炙麻黃6g、炒杏仁9g、生石膏先下30g、薄荷6g、生甘草6g、貫眾10g。水煎服,每天1~2劑,分2—4次溫服。
咳嗽痰粘者加浙貝10g、桔梗6g;咽紅咽痛甚者加牛蒡子10g、玄參15g;頭痛目赤者加菊花10g、桑葉15g;口渴熱甚者加知母10g、天花粉15g;便秘或粘滯不爽者,加酒大黃5g;老年人、氣陰虛者,加黨參10g、玉竹10g;孕婦去貫眾,加白術10g、蘇葉1Og;肥胖、痰濕盛者,加藿香10g、萊菔子10g;有慢阻肺、哮喘者,加萊菔子10g、瓜蔞15g;有慢性冠心病者,加瓜萎15g、薤白15g;有糖尿病者,加蒼術10g、元參15g;有慢性血液病、腫瘤術后及放化療患者,加生黃芪2Og、大棗15g、雞血藤20g;有慢性腎臟病者,加生黃芪20g、酒大黃6g;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者(如中風、多發性硬化),~11J1I芎10g、丹參15g;有高血壓者,加杜仲10g、茺蔚子10g;有慢性肝病者,加炙鱉甲15g、郁金10g。孕婦是高危人群,一旦感染甲流,應及早診斷治療,可參照本文諸方應用,但必須注意保胎,凡有損傷胎元,引發子宮收縮的藥物,都應禁用或慎用,不可因有“有故無殞”之說而妄用峻烈之品,以免發生事故。對于身患慢性病而發生甲流者,如能個體化辨證施治,兼顧標本,則更好。
中成藥可選用辛涼解表、清熱解毒類,如連花清瘟膠囊、疏風解毒膠囊、蓮花清熱類等。
2.2重癥:毒熱壅肺,瘀血阻絡
發病的早中期,癥見高熱無汗,頭痛身楚,頻繁咳嗽,痰粘難咳,氣短,呼吸急促,活動則喘,倦怠乏力,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解毒清熱,化瘀瀉肺。處方:炙麻黃6
g、生石膏先下30g,黃芩10g、銀花15g、金蕎麥15g、葶藶子30g、桑白皮15g、紫苑15g、馬鞭草15g、丹參15g、酒大黃6g、生甘草5g。水煎服,每天1—2劑,分2~4次溫服。
2.3危重癥可分為兩個證候
2.3.1毒損肺絡,津血滲漏 發病中期,多發于高危人群。癥見高熱,咳嗽頻繁,痰中帶血或泡沫血痰,粉紅或鮮紅色,心慌,呼吸急促,氣喘不能活動,口唇紫紺,脈細數,治宜解毒瀉肺,涼血化瘀。處方:炙麻黃6g、黃芩10g、大青葉10g、金蕎麥20g、馬鞭草30g、葶藶子30g、丹參15g、法半夏10g、金銀花2Og、生曬參10g、酒大黃3g、生甘草5g,水煎服,每天1~2劑,分2~4次溫服。
以上重癥及危重癥,如出現腹脹如鼓,不排便,不排氣,腸鳴音消失,可用灌腸方:酒大黃15g、桂枝15g、厚樸10g、萊菔子15g、枳實10g、蒲公英30g、煅龍牡各30g,濃煎150m1,結腸滴注,每天1~2次。
以上重癥和危重癥也可選用痰熱清、熱毒寧、血必凈等靜脈給藥。
有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加減用藥參考輕癥。
2.3.2毒邪內陷,氣陰外脫 發病后期,癥見呼吸急促,咳粉紅色泡沫痰,口唇紫紺,皮膚發花,汗出尿少,神識昏蒙。若胸腹灼熱,手足厥冷,膚溫汗黏,汗珠如油,舌紅少津,脈細促,系熱深厥深,真熱假寒。治宜清里熱,固陰竭。處方:生曬參15g、西洋參15g、銀花20g、黃芩10g、山萸肉30g、枳實15g、五味子10g、酒大黃6g、生甘草6g,加水濃煎,每Ft1劑,分兩次溫服。若皮膚濕涼,汗出清冷,喜暖畏寒,面色蒼白,兩顴泛紅,手足反溫,舌淡脈浮大者,為真寒假熱,虛陽外脫。治宜補元氣,攝虛陽。處方:紅參20g、炮附子10g、干姜10g、炙甘草10g、蔥白15g、山萸肉15g、煅龍牡各30g,加水濃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是陰竭?是陽脫?必須分辨清楚。若陰竭證誤用姜附,可能禍不旋踵。
3 “避其毒氣”是預防甲流傳染的中心
預防甲流,西醫主要用疫苗,確有特異性預防效果,但也有不良反應和禁忌證。而且一旦病毒變異,疫苗即失效。中醫預防甲流,靠綜合作用,我認為有三條:其一,從飲食起居、精神調養、適當運動,有一個良好而科學的生活習慣,保持身體健康狀態,即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其二,“避其毒氣”,不和甲流病毒接觸,沒有病毒侵入何以得甲流?避“毒氣”有多種方法,如勤洗手,常開窗通氣,保持空氣清新,不到人多聚集處“扎堆”,不探視或接近甲流病人等皆屬必要;其三,一旦接觸病人,或者某種原因感染了甲流病毒,就要對密切接觸者用中藥預防。實驗證明,某些預防甲流的中藥方,如北京市中醫局的預防二號方,由大青葉、紫草、生甘草組成,對甲流病毒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無不良反應,連服7天,度過流感潛伏期,如不發病,豈不是達到預防作用了嗎?當然“避其毒氣”,不與甲流病毒接近,應是中醫預防甲流的中心和關鍵。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環球中醫藥》2010年3月第3卷第2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