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發(fā)生在東周時期的一樁歷史疑案。
事件起因于周景王(前520年)去世后,其庶長子王子朝起兵爭奪王位,一度趕跑周王,后晉國強勢介入,王子朝失敗(前516年),流亡到了楚國,
據《左傳》記載,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帶走了周王室的典籍,
十余年后,周敬王趁著吳國攻陷楚都之際,派人潛入楚國暗殺了王子朝(前505年),
其后王子朝的親信儋翩率余黨在周叛亂(前504年),
周敬王出逃,后在晉國幫助下回都(前503年),至此“王子朝之亂”才徹底平定。
周景王,為何執(zhí)意要將王位傳給王子朝?
周景王姬貴,是周靈王之子,東周第十二任君主。
說起周景王,他在整個周朝的歷史上是個默默無聞的角色,身為周王,他是不幸的。
我們總能聽到這樣一個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或者“爛船還有三斤鐵”,
常用來比喻一個大戶人家,哪怕再落魄靠著“骨架子”也好過一般人家,
其實這還真不一定,有些“大戶人家”衰落后,那真是“落毛的鳳凰不如雞”!
此話用來形容東周的王室實在是太貼切不過了,周平王遷都洛邑后,周王室的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落魄,土地、人口盡喪,錢袋空空如也,
本來想擺出“天下共主”的架子從諸侯那撈點油水,哪知諸侯們到了朝見的年限紛紛找理由“玩失蹤”,有的甚至數年不進京朝貢一次,
這種情況下,周王室的財源一再枯竭,時不時就發(fā)生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出走各自去謀生事件。
到了周景王在位時,周王室已經非常困難了,王室的體面也快維持不住了,連器皿都要向各國公開討要,
大多數諸侯倒也“慷慨”,不過也有那么一兩個諸侯死死捂住錢袋子,不肯接濟王室。
晉國便是如此,
周景王的太子和王后先后去世(前527年),按例各諸侯國應當帶著貢品吊唁,晉國是只見使臣不見貢品,副史籍談聲稱晉國受封時本也未被賜以禮器,現在忙著對付戎狄,自然拿不出貢品,
氣得周景王當場就列數了昔日王室賜給晉國的土地器物,
嘲諷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后裔,“數典其祖”忘記了祖宗的職守!
晉國為何如此囂張?
其實周景王與晉國的關系早就已經陷入崩塌的邊緣了,這還要從周景王的兄長太子晉說起。
太子晉,德才兼?zhèn)?/h1>
雖說周靈王本人資質平庸,沒什么作為,偏偏生出了個口碑俱佳、聰明博學的兒子——太子晉,
起初周靈王對這個兒子十分鐘愛,在太子晉年少時期就已讓他參與政務了,
但是隨著一場災難的降臨,父子二人的親密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據《國語》講,周靈王二十二年(前550年)的時候,谷、洛二水爭流水位暴漲,危及王宮,周靈王欲修葺加固王宮,卻遭到太子晉的指責,
說他加固王宮的做法,簡直的亡國之君才會做出的事!(《國語·周語》太子晉諫靈王壅谷水)
周靈王很生氣,一怒之下將太子晉廢黜為庶人。
這一年陳國貴族慶氏強征“役人”筑城,誰知筑城時夾板脫落,慶氏就殺頭論罪,“役人”怒而暴動,殺死了以慶虎、慶寅為首的大小監(jiān)工.......
可見太子晉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
此后,太子晉名聲大噪,周王室出現了如此才德兼?zhèn)涞奶樱T侯們在震驚之余也產生了一絲不安,
尤其是晉國國君的晉平公,他一心圖謀恢復晉國的霸業(yè),生怕王室復蘇晉國夢碎,于是在暗中謀劃如何對付太子晉,
不過沒等他付諸行動,太子晉在被廢黜后不到三年的時間,就抑郁而終了,去世時年僅十七歲。
周景王這才在周靈王去世后,得以繼承王位(前545年)。
不過讓晉國沒想到的是,周景王深受其兄影響,一心想要重振王綱。
周景王的苦心
周景王十年的時候(前536年),鄭國就發(fā)生了一件轟動天下的大事:子產鑄刑書。
子產是鄭穆公的孫子,公子發(fā)之子,名公孫僑。
鄭簡公三十年的時候,子產將法律鑄在鼎上,公布于眾,他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將刑律公布于眾的人。
要知道在當時,民眾對刑法條文一無所知,奴隸主們生怕民眾了解條文后,會“監(jiān)督”高高在上的上位者們,甚至與他們爭論是非,
因此,他們對此強烈抵觸,
不過誰都沒想到,此事會在周景王的心里掀起驚濤駭浪來.......
多年后,在“諸侯不朝”的刺激下,周景王做了兩件事: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鐘。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周景王打算用幣值高的大錢,回收民間使用的小錢;且鑄造了一組巨型編鐘,名曰“無射(讀yì)”。
若說“鑄大錢”是為了拯救經濟危機,
那么“無射鐘”之事就有得可聊了——看似是他一意孤行,實則像是在效仿子產進行改革。
所謂“無射”,是當時音律的一種,
周朝用六種不同的鐘來表達六種不同的律令,第六律便是“無射”,用王宮樂師伶州鳩的話說種,無射的意律是:為了“弘揚前賢的美德,為民眾樹立榜樣”,
由此可知,周景王頂著壓力打造體積更大、聲音更響亮的大鐘,用意就是想要加強王室的權威,恢復統(tǒng)治秩序,
可想而知,周景王此舉對霸主國晉國來說意味著什么,王道都衰微了,實際上諸侯們自身處境也很尷尬了,卿大夫專權,他們怎能容忍周王在這個時候跳出來強調禮法秩序呢?
因此,周景王重建秩序的決心雖然很強,但實行起來卻是十分困難的,而且一個無權無勢的周王,僅憑一套大鐘是根本無法改變現狀的,
不過,周景王的一片苦心,還是得到了兒子王子朝和大夫賓起的支持。
周景王暴死,是巧合,還是陰謀?
據《左傳》講,周景王很寵信庶長子王子朝,一度想把太子猛廢掉,而立王子朝為太子。
要知道王子朝是庶子,按宗法制來說根本輪不到他當太子,
像西周時期的周幽王也是在先將褒姒立為王后的基礎上,廢掉太子宜臼(周平王)改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
實際上,周王這個角色想要做出改立庶子的決定是十分困難的,
那么周景王為何不顧禮制,想要冊立王子朝呢?
還好,盡管《左傳》沒有說明原因,但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線索。
據史料記載,周景王圖謀變法的舉動引起了周室大夫單旗(單穆公)、劉摯(劉獻公)等人的強烈反對,
他們不僅反對周景王,而且對“賓起的為人”、“王子朝的話”也恨之入骨,想尋找機會除掉他們,
——由此得知,周景王喜愛王子朝的原因,主要還是這個兒子與自己志同道合,他把未能實現的理想也寄托在了王子朝身上。
不過,周景公深知想要進行改革,是困難重重,單旗等人就像一塊巨石一樣,擋在道路的中央,
為了能給王子朝減輕壓力,周景王決定先下手除掉單、劉等人,
于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夏天,周景王召集公卿們一起去北山打獵,計劃趁著這個時機將單旗、劉摯殺掉,
可沒等周景王實施計劃,意外就發(fā)生了——周景王有心疾,突然就死在了途中,
他臨死前,囑咐大夫孟賓,要他扶立王子朝接班。
奇怪的是,周景王去世四天后,劉摯竟也去世了,這究竟是巧合還是隱藏著什么內幕?
我認為,應當是單旗等人利用周景王的舊疾,先發(fā)制人除掉了他,而眾目睽睽下,“罪魁禍首”難逃罪責,劉摯因此賠掉了性命,
當然這些并沒有根據史料,只是巧合太多了,不免深思。
王子猛與王子朝之爭
因劉摯無嫡子,其職務由其庶長子劉蚠繼承,這個劉蚠簡直是與單旗“狼狽為奸”,
二人得知王子朝或奉遺命即位后,先一步發(fā)動宮廷政變,殺掉了王子朝的幫手輔政大臣賓起,隨后擁立太子猛為周王,即周悼王。
王子朝一度很平靜,平靜到單旗等人以為他認輸了,
誰知周景王葬禮之后,王子朝依仗著舊官、失業(yè)的百工,以及靈王、景王的族人發(fā)動了聲勢浩大“叛亂”!
從這些史料來看,周悼王即位后,單旗等人應當是在王室內部進行了一次清洗運動,
不少人失去了官職,不少人被排擠出了朝堂,單旗等人的暴行受到上至王室大臣,下至庶民百公的強烈反對,
想來,王子朝在周民心中應當具有一定的政治威望,
總之,劉蚠、單旗紛紛出逃.........傀儡周悼王已嚇得六神無主了。
王子還見單旗跑掉了,找到召莊公商議,假意與單旗結盟再趁機殺掉,
于是,王子還帶著周悼王追趕單旗,在崿嶺大張旗鼓地與他假意結盟,后一起往回走,等他們到達平畤(周邑,疑為郊祭場所)時,事先埋伏在里的諸王子們沖了出來,
單旗見中了埋伏,拔腿就跑,可他畢竟是政治老手,常年盤踞朝堂,手里必然是有資本的,也斷然不會單橋匹馬出走,
在諸多王子追殺下,單旗一方還是游刃有余的,并且很快扭轉了形勢,
幾經交手后王子們不敵,還、姑、發(fā)、弱、鬷、延、定、稠八名王子戰(zhàn)死,其余王子見大事不妙,急忙奔著都城逃竄,
單旗也殺紅了眼,帶著人馬追到了都城洛邑,展開了猛烈的攻勢,
這時晉國聽聞周王室大亂,也慌忙派大夫籍談、荀躒率軍隊渡過黃河趕了過來,
晉國當然不希望主張改革、深得民心的王子朝坐上王位,所以急急忙忙派兵,護送周悼王回都城鎮(zhèn)壓,
豈料周悼王一見打打殺殺的場面嚇破了膽,一日三驚,當年冬天就憂懼而死了,
晉國沒料到這一情況,倉促下協(xié)同單旗等人將周悼王的胞弟王子匄立為了國君,是為周敬王。
王子朝見晉師威猛,鞏簡公、甘平公等人先后戰(zhàn)敗.......就帶著百官遷居于尹地,隨后在尹地的貴族尹氏主持下,
王子朝也被擁立為王,因尹地位于洛邑西南,王子朝亦被稱為“西王”;
晉師撤走后,王子朝率軍攻打王城,周敬王不敵,帶著人馬逃到了狄泉,因狄泉位于洛邑東,人稱周敬王為“東王”;
洛邑王城落入了王子朝的手中。(前519年)
此后,東、西二王是你來我往,互相攻殺,各有勝負。
期間晉國曾派士景伯到王城乾祭門詢問周室內亂的是非曲直,后“晉人乃辭王子朝,不納其使”,疑似走了個過場,
實則明顯站隊周敬王,晉國還在會盟諸侯時主張“同恤王室”向敬王輸送糧食,有意思的是宋國斷然拒絕了,
疑似晉國資助周敬王的同時,楚國一方的勢力卻在暗中支持王子朝........
王子朝,攜周典奔楚
三年后,王子朝的大臣召莊公、上將南宮極相繼去世,周敬王聽說后就命人散布謠言,說王子朝惹怒了上天,南宮極是被天雷劈死的!
一時之間,王城內部謠言四起,不少人信以為真,人心悚懼,周敬王見時機成熟,便向晉國求助。
晉國當然樂得除掉王子朝,遂派大夫荀躒率兵入周,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節(jié)骨眼兒上本是王子朝支持者的召伯盈(召簡公)臨陣倒戈,投靠了周敬王,
尹氏亦轉變了陣營,
王子朝瞬間失去兩個重要幫手,實力大減,被迫帶著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等人攜周之典籍奔楚!(前516年)
隨后派使者遍“告諸侯”,數說“單劉立少,以間先王”、“行亂于王室”的罪行,似向天下為自己喊冤.......
周敬王在晉國幫助下終于回到了洛邑,但是王城民眾在王子朝多年的苦心經營下,壓根不愿意承認周敬王,
迫于無奈,周敬王只得避居到了洛邑成周城,并以成周為新都,王城便成了舊都。
召伯盈、尹氏固的下場也頗為凄涼,
不過三年的時間,周敬王就算起了舊賬,召伯盈、尹氏固雙雙殞命.......
王子朝之所以選擇楚國,顯然是因為楚國強盛,與晉國勢均力敵,
不過王子朝的運氣卻不怎么好,他奔到楚國時,恰逢楚平王死、楚國內亂,一行人被迫滯留在楚邊境地區(qū)坐等時機,
這一等就等了十余個年頭,
不幸的是,楚國內亂后沒過多少年,就被吳、蔡等國攻破了都城,
周敬王得到消息,立刻派出殺手,趁著混亂之際將王子朝暗殺了(公元前505年),也有人認為幕后兇手是劉文公(劉蚠),
其后王子朝的親信儋翩率余黨在周叛亂(前504年),
周敬王再次出逃到了姑蕕,后再一次在晉國幫助下回都(前503年),至此“王子朝之亂”才徹底平定。
“王子朝奔楚”事件,真相是什么?
盡管史書上說王子朝“作亂”,但是后世卻存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這根本不是王子朝在叛亂,就大夫單旗搞政變,而且王子猛(周悼王)是“篡”位,王子朝才是正統(tǒng)繼承人......
這種看法也不是空穴來風,
據《左傳》記載,王子朝在《告諸侯書》已明確指出:王后無嫡,則擇立長。
也就是說,其實周景王并無嫡子,王子猛也是庶子,壓根沒被立為太子,
另據《國語》載,“景王既殺下門子”,
三國時期韋昭作注說:下門子,周大夫,王子猛之傅也。景王無適子,既立子猛,又欲立王子朝,故先殺子猛傅下門子。
是說,周景王為了阻止單旗等人將王子猛這個傀儡推上太子之位,就先下手除掉了王子猛的老師下門子........
而且,《春秋·昭公二十二年》記載王子猛死時,用的是“卒”字,
可據《禮記·曲禮下》說: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為什么王子猛(周悼王)之死,用的是大夫級別的“卒”?
無可厚非的是,周室“百官”同時失業(yè)了,并且他們擁護的都是王子朝,
結合王子朝派使臣四處散發(fā)《告諸侯書》來說,想來諸侯們應當是清楚內幕的,畢竟誰才是合法繼位者可瞞不了世人,
這也是為何只有晉國一頭忙乎,別的諸侯國不愿卷入其中的原因,
他們明知道王子朝才是周王繼承人,可當時各諸侯國把持大權的,也都是“僭越”禮制的卿大夫們,
他們既做不出為王子朝討公道打自己臉的事,也不愿意違背事實,
只能事不關已,高高掛起.......
不過周王室內訌這個事兒,在歷史上也算不得是多么轟動的事件,
說來說去,也只是一場王室內亂而已,
但是這么一梳理后發(fā)現,似乎其中還藏著許多內情:
比如,王子朝為何要帶走周室典籍?可見應當是相當珍貴的,他死后這批典籍在哪?
除了這些疑團,
還有一連串的異常令人起疑,如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的老聃,似乎也是在這一時期頗為倉促地“辭周退隱”,自此之后了無蹤跡.......
這場王室內亂,或只是冰山一角,背后也許還隱藏著一連串的疑案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