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到西漢時期,嶺南屬“百越”之地,是一塊“化外之地”、“瘴癘之鄉”、“刀耕火種”、“人畜不蕃”的地方。秦朝統一六國后,50萬大軍征服嶺南,設置桂林、象、南海郡。秦朝將傾,河北人趙佗自立為王,建國南越,后向西漢稱臣。前112年漢武帝滅南越,設置九個郡進行管理。
東漢時,郡之上的州級建制成熟,嶺南地區被劃為交州刺史部管轄。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嶺南地區屬于吳國勢力范圍。為方便管理,吳國在交州外設置廣州,這是廣州得名的由來。
西晉時,天下重新統一,沿襲吳國舊制。嶺南地區仍屬交州、廣州。
南北朝時期,政局動蕩,嶺南處于南朝后方。
南北朝時,為方便管理,政府大肆設置羈縻州,導致州數量猛增。
隋初,設廣州、循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隋煬帝廢州為郡,改為郡、縣兩級,大加省并。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
唐朝655年以后,5府皆隸于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862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劉氏占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后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917年,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巖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北宋時,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997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廣西”即廣南西路的簡稱。
南宋時,基本沿襲北宋舊制。由于大量士大夫被貶謫到嶺南地區,他們的到來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社會進步,縮小了和中原的差距。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由于考慮到防范地方割據,元朝對行政區劃做出較大調整,嶺南和江西省合為江西行省。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并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結束了廣東以往隸屬不同政區的狀況,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今全州、灌陽、資源)自湖廣永州府改屬廣西后,今廣西地域大體形成。明末,今廣西境內設有13府、4州、44縣、34土州、6土縣和5個長官司。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范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
清朝時期,推行省、 道、府(直隸廳)或州(直隸州)、縣四級。復設廣西省,省會駐桂林府(今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