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史官制度。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里有一件青銅器名字叫“作冊般黿”的青銅器,上有銘文四行三十三字,記錄了丙申日商王至洹水,以箭射河中黿的事。銘文中提到的“作冊”又叫作“史”,就是商代設置的史官。“史”在商早期是駐守在外的武官,后來成為在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記事。西周、春秋時設置“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以及編寫史書,還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等。周代的史官分為左史和右史,左史記動,右史記言。
上古記事之書,都名曰《春秋》。殷商時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以之紀年,周代初期仍然沿用,進而稱呼史書也用“春秋”。先秦時,各個諸侯國記史之書以“春秋”為通用名,又各自有別名。如晉之史書《乘》、楚之史書《梼杌》、魯之史書《春秋》、魏之史書《竹書紀年》。后來“春秋”這個名稱泛濫開了,很多私家著述也用“春秋”來取名。如《呂氏春秋》、《晏子春秋》、《吳越春秋》等。
孔子削舊史作《春秋》,后來又口授給弟子。因為《春秋》是極簡史,所以自《春秋》之后,多有為之作“傳”者,就是解釋《春秋》的著作。《漢書*藝文志》里提到的西漢時至少有五種闡釋《春秋》的著作很盛行:《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鄒氏傳》、《夾氏傳》。但是《鄒氏傳》和《夾氏傳》在當世就失傳了,留下后來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春秋》是魯國史書,記述的內容以魯國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的諸侯國,所以孔子修訂《春秋》時按照魯國國君在位年代紀事。《春秋》紀事提到的第一位魯國國君就是魯隱公。魯隱公的謚號“隱”,這個字在謚法里含義很豐富,這其中就有“違拂不成,懷情不盡”的感嘆。
魯國是一個古老的諸侯國,它和周王室一樣是“姬”姓,這說明魯國和周王室一樣,出自于同一血緣集團。有一件青銅器,名字叫“剛劫鼎”,這個鼎上的銘文提到了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姬旦東征奄國的事。奄國是個嬴姓國,地理位置在曲阜以東,奄國原本是商的盟國友邦。武王立周后很快去世,武王的兒子年幼的姬誦繼位,就是周成王。成王成幼,周公輔政,這時封于殷舊都的殷紂之子武庚叛亂,地處東夷的奄國響應武庚。奄國最后被周公所滅,成王把奄國封給了周公,周公之子伯禽就國,這就是魯國的第一位國君。
魯隱公是魯國的第十四位國君,這時已經是東周,在位的周王是周平王。魯隱公姬姓,如果按照當時的習俗,以國為氏,可以說魯隱公是姬姓魯氏,名字叫息姑。魯隱公的父親是魯惠公,名字叫弗皇。魯惠公在位的時間很長,有四十六年。魯惠公的元妃,也就是元配夫人,稱作“孟子”,意思就是子姓家里的老大。宋國是殷商后裔的子姓國,“孟”就是排行老大的意思。
孟子死了,沒有兒子。《左傳》說魯惠公孟子死了以后續娶了聲子。“聲子”也不是名字。子是姓,“聲”是謚號。也有的人說聲子是孟子的妹妹。《史記*魯周公世家》說“聲子”是魯惠公的“賤妾”。如果是聲子是孟子的妹妹,應該就是陪嫁的媵,媵的地位比妾要高,就不會是賤妾。聲子給魯惠公生了一個兒子,這是魯惠公的庶長子,就是息姑,后來的魯隱公。反正不管怎么說魯隱公都不是魯惠公的嫡子。本來魯惠公沒有嫡子,公子息也大約是被認定了作為將來的繼承人。但是事情起了戲劇性的變化。
公子息長大了,到了適婚的年齡,于是魯惠公又向宋國為公子息求娶宋女。這個宋女到了魯國,魯惠公看到宋女十分美麗,于是就把原本打算給兒子娶來的妻子自己奪而妻之。并且這個宋女還給魯惠公生了一個兒子公子允。魯惠公以宋女為夫人,以公子允為太子,于是公子息既失去了原定的妻子,又多了一個作為競爭對手的弟弟。不知道公子息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公子允生下不久,他的父親,也就是公子息的父親魯惠公就去世了。公子允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但是年齡太小了沒辦法當國君,是于作為庶長兄的公子息“立而奉之”,意思就是攝政以待,等他的這個弟弟太子允長大成人。所以說,魯隱公只是攝位稱公,就像當初他的先祖周公姬旦攝位稱王一樣,他并不是真正的魯國國君,只是在暫時在這個位置上替自己的弟弟守著這個位置而已。從《左傳》里也能看出來這一點,比如說就沒有記載隱公即位,因為他只是攝政。
魯隱公并沒有像他的先祖周公姬旦一樣到了成王長大就很痛快地還政,而是一直處于矛盾之中。他的內心矛盾被一個很有權力的魯國宗室看出來了,就是公子翚,字羽父。羽父向魯隱公提了一個建議:索性殺掉他的弟弟太子允,然后名正言順做國君。讀《左傳》就會發現,為了爭奪君位而在父子兄弟之間仇殺有非常多的例子。但是魯隱公沒有接受羽父的建議。問題是以后他仍處于一種猶豫不決之中,如果說要還政,就定下來時間。如果不還,那么打算怎么辦?隱公覺得自己該還政,但顯然不想還,于是禍患就在他的猶豫里發生了。
羽父是個講究利益的小人,要求“太宰”的官職,他可以幫著把太子允殺了。魯隱公拒絕了他的建議。他說“使營菟裘,吾將老焉”,已經在菟裘這個地方建造房子,然后在那里養老。菟裘在現在山東泰安一帶。但是魯隱公沒有處置羽父。羽父的陰謀落了空,他自己處于危險的境地,于是反過來又去給太子允出謀劃策,在太子允面前說魯隱公不打算再還政,并打算殺了太子允。
太子允不像他的兄長隱公,他相信了羽父說的話,于是和羽父合謀。事情就發生在鐘巫之祭的時候。之前的狐壤之戰魯隱公還是魯國公子,他被俘之后被鄭國囚禁在尹氏家里。隱公向尹氏家的鐘巫神主前禱告,希望能逃出去。他賄賂了尹氏,和尹氏一起逃回了魯國。于是從此以后魯隱公年年十一月必祭鐘巫神。
這一年,他生命的盡頭就終止在鐘巫之祭。魯隱公祭祀之前在社圃齋戒,住在大夫寪氏家里。羽父就在寪氏家里安排了刺客。于是隱公在寪氏家被殺,太子允繼位成了國君,即魯桓公。而倒霉的寪氏被指為兇手。
隱公之死后如何被安葬,史書里沒有記載。桓公當然不會按國君的禮節為自己的庶長兄隱公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