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篇講到姜夔的大致生平(野云孤飛行無跡 | 白石道人歌(一)),最后提到他的詞作,既不像柳永那樣有不少俗曲艷詞(屬于大眾對詞作的審美需求),也不像蘇軾、辛棄疾那樣豪放。他的詞作顯得比較清雅,又疏淡自然,這種特點不僅與他的文人修養有關,也跟他的道教思想有關。
姜夔深受道教影響,他號“白石道人”,就是明證。“白石”這個號,是他的朋友潘德久贈送的。他當時大約36歲,居住在白石洞天附近( “洞天”是道教仙山、福地的稱謂)。在《神仙傳》中有個故事,上古有個修仙人,煮白石作為糧食,住在白石山中,所以號稱“白石生”。后來的詩文中,“煮白石”這個典故都用來指代道士、仙家,姜夔的“白石”便來自這個典故。
在姜夔的詩中,也多次出現“道人”的自稱。他有一首《自題畫像》詩(有學者認為這首詩是姜夔寫給范成大的),其中說自己的裝束是“鶴氅(chǎng 外衣)如煙羽扇風”,鶴氅、羽扇是道人造型的標配。
明 周之冕 杏花燕子圖
明代張羽的《白石道人傳》記載,姜夔少年時,登衡山,見到一位不知姓名的百歲老人。老人傳授了他一卷書,姜夔學習后,對于詩歌、音律更加精通,詞曲創作得心應手,吹奏樂器有如仙音,而且外貌也很清瑩,像個神仙。張羽雖然是明代初年的人,但他這本書取材于姜夔的八世孫姜福四輯錄的姜夔遺事,所以雖然與姜夔相距百余年,但也不是空穴來風。
而在《白石道人詩說自敘》里,姜夔自己也說這個傳授他《詩說》的人,看起來只有四五十歲,但其實已百歲。姜夔向他請教長生的方法,他閉口不談。然后姜夔和他喝了黃精粥,這是道教的養生粥。老人傳授了《詩說》,忽然就失去了蹤跡。
姜夔的朋友評價姜夔,說他是“仙骨”。姜夔的《昔游詩》也講述了他游桃源山、衡山,探訪道士、隱者和尋找仙藥的經歷。他的朋友周文璞《題堯章新成草堂》里說,姜夔的房屋燒了之后,收藏的古畫、古琴被燒了,他住草屋,生活清貧,但還是寫著“仙經”。以致后人都稱他“白石老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