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女生有很多裝飾品,各種各樣,古時候的女子其實也不少,雖然以前的那些首飾,并沒有太多的花里胡哨,有的是那些情意綿綿,有的韻味悠長......
簪子
釵和簪有的人以為差不多,但其實是兩樣東西。電視劇里我們看到女人拿來割腕插喉嚨的是簪。古代的女人是喜歡拿首飾來當信物的,頭簪戴在頭上,不但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制成的寓意里還融入了托物寄情、表達內心意及美好追求。
“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古時將絹稱作紈素,“紈素三條裙”也就是絹做的裙子。武則天的《如意曲》里:“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可得知就算是女王也有為情所傷的時候。
纏臂金
還有一種說法: “臂釧”。其實是一種古時候女子纏繞在臂的裝飾物。纏臂金的美妙之處在于戴上之后無論在哪個角度看,看到的都是數道圓環,且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那般美麗。
手鐲
手鐲
與現代不同,手鐲在古代不但可以戴在手腕上,也可以戴在手臂上。帶在手腕上的又名 “跳脫”。《聊齋志異.白于玉》內文提到,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奇女子歡好,臨別時,女子把自己戴的金腕釧送給吳生以作留念。所以手鐲也是睹物思人的一種紀念物。
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在離別時,有一種贈別的風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送給愛人,一半留給自己,等到日后重見再合在一起。平時在古裝劇里這種你一半我一半的情節一直也都有。
香囊里面裝的不僅僅屈原口中的江離、白芷、木蘭、芰荷,其中載滿了情意。
古人用香囊祈福,在囊外繡上靈動的鯉魚,素雅的荷花,吐艷的牡丹,或者毛絨絨的仙桃。
婦女也用它祈子:蓮蓬螃蟹石榴花,生起孩子頂呱呱 (蛙也是用來求子的,因為它的發音喝“娃”類似)
除了有所寄托,還有辟邪的功能:比如端午節佩戴的傳統香包繪有“無毒蟲”,即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沒有一個可愛的動物(以毒攻毒,里面用艾草填裝,利用它的氣味來驅蟲辟邪。
另外,有一些香囊還有教育意義:比如采用二十四孝圖紋樣來繡,學習雷鋒好榜樣,少生孩子多種樹等。
這些古時候的飾品就算是在現代照樣受很多人的喜歡,再搭配上一些時尚元素,不僅是在國內,在國際時尚圈都能引領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