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潮祖教授(1929-2018),為當代中醫方劑學巨擘,2017年3月榮獲首屆“四川省醫療衛生終身成就獎”,其著作《中醫治法與方劑》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對中醫學有深遠影響。今整理陳老九十年代于成都中醫藥大學系列學術講座中的珍貴錄音,節選小柴胡湯相關章節,詳述少陽病主方小柴胡湯之臨床應用,與同道分享,以期共勉。
一、歷代醫家論少陽三焦
少陽包括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包括膽囊、膽管 ,但手少陽三焦到底有無形質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內經和難經對三焦的描述各有不同,難經說有名無形,內經說有形有質。《難經·二十五難》:“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難經·三十八難》:“所以府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名而無形”,泛指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沒有形質。《靈樞·本輸》:“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下根于腎系,上連于肺系,中焦三臟也與之相連,五臟與三焦連為一體。《靈樞·本輸》:“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孤府為最大,六腑都與之聯系,但未講三焦屬何組織。
明代張景岳《類經·臟象類》認為:“此三焦之所以際上極下,象同六合,而無所不包也,……分明確有一腑。蓋既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腑也。……《難經》謂其有名無形,誠一失也”[1]。唐容川、張錫純和周學海進一步描述少陽三焦。唐容川認為三焦是人身的油膜,根于命門[2]。張錫純贊同唐容川的說法,認為膜為少陽三焦組成部分,提出太陽之膜、陽明之膜、少陽之膜。其中,皮里膜外,皮膚以下,經絡以外之白膜為太陽之膜;肌肉與肌肉之間有膜包裹為陽明之膜[3]。周學海《讀醫隨筆》中提出:“膜原者,夾縫之處也。人之一身,皮里肉外,皮與肉之交際有隙焉,即原也;膜托腹里,膜與腹之交際有隙焉,即原也;腸胃之體皆夾層,夾層之中,即原也;臟腑之系,形如脂膜,夾層中空,即原也;膈肓之體,橫隔中焦,夾層中空,莫非原也!”[4]。
二、少陽三焦膜腠論(少陽三焦有形有質)
少陽三焦把五臟六腑與四肢百骸從組織結構上聯系起來。膜和腠兩者應聯系起來,膜連系五臟六腑。從解剖學看五臟六腑都有膜的存在,頭有腦膜、眼有眼膜、鼻有粘膜、耳有耳膜、骨有骨膜。膜從上到下,為連系五臟六腑的一種致密的結締組織。凡有膜存在的地方,外面就有一層疏松的結締組織,即為腠里。腠里的組織間隙為津氣流通處。各種管道都是夾層中空的,血管中間中空可流通血液,脈管夾層中空可流通津氣到脈管里去。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什么硬化了象稀飯?如果不是夾層中空,不是津氣流通,脂肪在夾層中堆積起來就不會象粥樣硬化。腦血管如何硬化?管壁夾層里有津氣阻滯、脂肪痰濁堆積,才出現硬化。中醫治療胸痹、胸肌疼痛、冠心病,不用活血化淤的方法,反而用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白酒湯、枳實薤白桂枝湯這些祛痰泄濁的方劑,不是因為痰進入了血管,而是因為痰進入了血管的夾層。再如慢性淺表性胃炎,什么是炎癥?充血、水腫稱為炎癥。胃壁為什么會水腫?只有夾層中空,津氣才能進入,出現水腫。少陽三焦無處不有,無所不包,上至巔頂,下至于足,外接膚表,內接臟腑,無處不有,無所不包,所處異形,所在皆是,包括膜原和腠理,不像其他六腑有具體形態。所以難經說有名而無形,這樣內經和難經就統一了。
三焦行氣行津,為連通五臟六腑、流通津氣的通路。津氣通過三焦到達五臟六腑與四肢百骸,從而為五臟六腑活動提供動力。《靈樞·本輸》:“三焦者,中瀆之腑也”。少陽三焦流通水津。《靈樞·營衛生會》:“營在脈中,衛在脈外。……陰陽相貫, 如環無端” 。《素問·痹論》“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盲膜,散于胸腹”,說明三焦是衛氣運行之所。衛出下焦,生發于下焦腎中的元氣;充實于中焦谷氣,脾胃為營衛氣血的生化之源;宣發于上焦,通過吐故納新,吸清呼濁的肺來吸收自然界的清氣。衛氣為下焦元氣、中焦脾胃谷氣和上焦肺吸入的清氣三者結合,再運行于三焦,為真氣、元氣、陽氣的總稱。《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元氣和真氣流通的地方。《中藏經》:“三焦主持諸氣”。下焦元氣、中焦谷氣、上焦清氣不僅要隨血液運行成為營氣,還要在脈外參與運行成為衛氣。在外抵御外邪,在里顧護營陰,使陰津和營血不致外泄。氣能攝血,也能固精。氣虛則可能氣不攝血,出現出血性疾病;或氣不攝精,出現蛋白尿,蛋白從管里漏出。少陽三焦為流通津氣的通道。津氣的攝納、生化、輸布、排泄都有賴于五臟的協同配合。所以臨床上不直接治療少陽三焦的升降出入運行,而是要去治療其他各臟。有很多癥象表明少陽三焦的存在,如足少陰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液停滯后通過少陽三焦的通路,外泛體表,則周體酸軟重痛;內停胃腸,則出現腹瀉、腹脹、腹痛、嘔吐;上干清陽則眩;凌于心則悸;發于肺則咳;痰濁為何凌心?脾胃為生痰之源,痰由少陽三焦而凌心。
三、小柴胡湯病機與治法
小柴胡湯為少陽病主方,一般認為治膽,但為何能治療五臟病變?如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中痛等?小柴胡湯主治范圍較廣,包括:邪入少陽、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心煩、喜嘔、嘿嘿不思飲食;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亦治熱入血室、黃疸、便秘、失血、項強、眩暈、妊娠惡阻,風丹、虛人感冒等證。《傷寒論》:“血弱氣盡,腠里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體質較虛之人,血弱氣盡則衛氣虛、腠里松,虛損后防御外邪的功能低下。邪氣趁虛而入客于少陽三焦之半表半里(凡夾層中空都為半表半里),與正氣相搏,出現往來寒熱。邪氣盤踞在少陽的半表半里,并從少陽三焦內歸足少陽膽經,則津氣、腠里、膜原、膽經和膽腑都發生病理改變。
小柴胡湯的病機可概括為:氣郁津凝,筋膜失柔。第一為氣的病理改變:寒熱往來,脅下痞硬,發燒都是氣的病理改變。寒熱往來,正氣與邪氣相爭于半表半里,邪氣盛正氣弱,陽氣閉郁不能外達,則惡寒;正氣郁結到一定時候,正氣戰勝邪氣,陽氣欲達表,則發熱。所以病人往往一天2-3次寒熱往來,正邪相持不下。不像瘧疾隔天一發。陽氣郁而化熱,煩、發燒都為陽氣郁結,氣為陽,氣有余則化火,陽氣郁而不達則發熱。脅下痞硬,膽囊區脹痛不舒,即可是膽液流通受阻,也可是氣機阻滯不通。第二為水津病變:中焦脾胃濕邪阻滯,或膽經疏泄失調不能幫助消化,則默默不欲飲食;凌于心則悸;犯肺則咳;影響到腎則小便不利;上干清陽則眩暈;內侵胃腸則喜嘔。第三為膜原病變:津氣郁結后影響脈絡。肝主身之筋膜,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郁則刺激膜發生病理改變,想嘔又嘔不出,心下痞悶,項強,筋膜攣急緊張后出現疼痛,如脅下疼痛。第四為膽系經絡病變:邪從手少陽三焦內歸于足少陽膽腑,出現膽道流通不利,脅下痞硬而痛,膽囊炎,口苦等。邪據少陽,既非表熱,也非里熱,既不在表,也不在里,既不完全屬寒,也不完全屬熱,半表半里。其治法為和解少陽法。有正氣不足的一面,也有血弱氣盡,腠里開,邪氣因入的一面。既有正虛也有邪實,驅邪扶正,補泄同施;氣郁津凝,氣郁化熱與津凝為濕同時存在。氣郁化熱用清法,津凝為濕用溫藥。用清藥清其所化之熱,用溫藥溫化津凝之濕,寒溫并用;既有半表之寒,又有口苦、咽干、心煩、發燒等半里之熱,表里同治;既有陽氣不升,又有濁陰不降的嘔逆癥,升降并調。
四、小柴胡湯方義
小柴胡湯原方劑量為:柴胡八兩,黃芩、人參、生姜、炙甘草各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方歌“柴胡八兩少陽平,棗十二枚夏半升,三兩姜參芩與草,去渣重煎有奇能”。柴胡用八兩之多,為主藥,具有疏暢氣機,透邪達表,升發清陽幾大功效。在此方中作用比較全面,升發郁結不升之陽,疏散氣機阻滯之脹,宣散少陽半表之邪。柴胡通過上升宣發使陽氣能夠達表。凡陽氣郁結發熱,可由柴胡疏導少陽之陽使之不再繼續發熱。黃芩有清泄肺、胃、肝、膽、腸之功,可用來清泄少陽半里之熱、肝膽之熱,氣郁所化之熱。肝膽之熱一去,則口苦、發燒、咽干等熱象引刃而解。半夏為燥濕運脾、和胃散水、祛痰的藥物,生姜溫散水津。中焦為水津升降之樞,少陽三焦獨取半夏、生姜治療中焦,針對津凝所化之濕。《神農本草經》提到人參能補五臟、養精神、定魂魄。衛氣生發于下焦元氣,肺脾之氣根源于腎中的元氣,因此人參大補肺脾之氣是基于人參大補下焦元氣。用人參搶救心衰,很快會止汗,人變輕松,若是補中焦谷氣,要等飯后谷氣慢慢升騰,急救唯恐不及,所以人參不是補中焦谷氣,而是補下焦元氣。人的五臟六腑之氣根于下焦元氣,補下焦元氣則可充盛五臟六腑。此病有正氣不足的一面:表衛氣虛,邪氣乘虛而入,因此用人參、甘草、大棗扶正。甘草、大棗都是甘味藥物,小柴胡湯的癥狀中有有筋脈攣急的現象,依據《素問·藏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的治則,此兩味不僅增強人參補氣的作用,還有緩解經脈攣急的作用
小柴胡湯包含多種治法:第一,表里同治,柴胡、生姜解表,宣發氣機,散其半表之寒;黃芩清其半里之熱,生姜、半夏化其津液凝聚之濕。第二,補泄同施,柴胡疏發氣機;黃芩清解郁熱;半夏、生姜行其津凝之實;人參、大棗、甘草扶正,體現祛邪扶正。第三,寒溫并用,半夏、生姜辛溫;黃芩、柴胡寒涼;一個針對氣郁之熱,一個針對津凝之實。第四,升降并用,柴胡升發清陽,半夏、生姜降泄濁陰。
五、小柴胡湯隨證加減
小柴胡湯隨證加減具有多種臨床應用。表里同治,加表藥治療表癥,加里藥治療里癥;寒溫并用,加溫藥治療寒癥,加清藥治療熱癥;補泄同施,加祛邪藥則為攻邪方劑,加補益藥則為扶正方劑,可補可泄,祛邪扶正;可升可降,升降并調;針對津氣發生的病理改變,津液偏盛或氣機阻滯均可加減。本方又針對少陽三焦,可偏上焦、偏中焦、偏下焦加減,用途廣泛。其他的臨床應用很多,中學西第三版《中醫治法與方劑》,列舉32個臨床運用,在此方基礎上加減變化出十幾個應用,按照偏表、偏里、偏寒、偏熱、偏虛、偏實、偏升、偏降、偏上焦、偏中焦、偏下焦,偏氣、偏血、偏津隨證加減。小柴胡湯可加烏梅治療諸熱出血,可參考楊仁齋《直指方》,內科學提及出血最常見的三個病機:第一是血分有熱,迫血妄行,治法為清熱止血,用黃芩清熱,不僅清氣分的熱,且可治療崩癥。第二是肝不藏血,肝疏泄太過或不過,管道收縮或漏,或血液外溢,治法為固澀收斂止血,用烏梅。第三是氣虛不攝血,治法為益氣攝血,用人參、大棗。楊仁齋治法精妙,加烏梅把治療津氣的一個方劑發展成為治療血分的一個方劑。
小柴胡湯可治療咳嗽,《素問·咳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咳嗽是由于肺宣降津氣的功能失調。少陽三焦是津氣流通的場所,任何一臟的功能障礙都會引起少陽三焦的津氣失調,若發于肺就要咳嗽,所以張仲景說咳用此方。陳潮祖教授常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生姜換干姜,加細辛、五味子、半夏成為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用來治療咳嗽。此方治療咳嗽有兩種癥狀:時咳稀痰,時咳黏痰,甚至咳出膽汁,曾經治療一位咳嗽一月有余的病人,一咳膽汁都要咳出來,用小柴胡湯加蘆根,即愈。
小柴胡湯結構完善,古今方劑罕與其匹!臨床治病結合疾病發生的病機,辨證論治,隨證加減,表里虛實,寒熱升降,氣血津液均能兼顧,妙用無窮。
參考文獻:
[1]張介賓.類經[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49-50.
[2]唐宗海.血證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
[3]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6:1161.
[4]周學海.周學海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