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軟骨進行性消失,骨節過度增生,臨床上出現慢性關節痛僵硬肥大及活動受限的常見病。過去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病及肥大性關節炎,現統稱為骨關節炎。本病好發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發病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多,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生活起居的改變,本病發病的年齡有所提前,臨床上35~40歲的患本病已很多見。本病的病理過程早期為軟骨變性易碎,表面粗糙不平,有凹陷裂紋及小潰瘍。在重力的作用下磨損、變薄、斷裂的碎片落入關節腔成為游離鼠(體)最終軟骨全層消失,露出骨質,關節間隙變窄。與此同時關節邊緣及軟骨出現增生,邊緣部骨贅形成,軟骨下骨密度增加,變厚變硬,關節附近的骨質中可有囊性變。本文是筆者從中醫補肝腎角度治療骨關節炎經驗做一報道。
1 病例資料
患者,女,65歲,農民,2003年4月5日初診。主訴:腰部及膝關節疼痛7年,近2個月疼痛加重,彎腰轉側走路困難,如廁蹲起全由家人攙扶,夜間翻身需家人幫助才能完成,雙膝關節骨性摩擦陽性,并伴有骨彈音,局部腫脹,舌質淡暗,苔薄微黃,脈沉。X線示腰2、3、4、5椎體邊緣亦增生變尖,雙膝關節髂間隆突增生變尖,關節間隙變窄,髕骨上下緣亦增生。處方:熟地40 g,當歸、雞血藤、鹿銜草各15 g,山萸肉10 g,川斷、菟絲子各20 g,川懷牛膝、仙靈脾、仙茅、巴戟天各10 g,骨碎補、威靈仙、補骨脂、狗脊各15 g,天南星10 g,紅花12 g,杜仲20 g,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溫服。4月10日二診:上方服5劑,腰痛及膝關節疼痛減輕,唯感大便溏次數增多,每日3~4次。夜間已能自己翻身,唯蹲起還覺困難,上方加地鱉蟲6 g,川懷牛膝加至20 g,繼服10劑。同時給予鞣酸蛋白一次1.2 g,以緩解大便稀溏。4月22日三診:腰部及膝關節疼痛明顯減輕,活動趨于正常,查膝關節骨性摩擦音弱陽性。上方去紅花、川牛膝,加桑寄生20 g,繼服10劑。5月4日四診:腰部及膝關節疼痛略存在,活動已正常,查膝關節骨性摩擦音消失,為鞏固療效,上方加龜板15 g,繼服7劑。18個月后隨訪,腰部及膝關節疼痛未見復發。
2 討論
骨關節炎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致殘或影響活動功能的疾病。以膝、腰、頸等負重關節最易受累。本病起病隱匿,癥狀逐漸加重,早期表現為活動后關節疼痛、頸部不適、頭暈頭痛、復視、腰部疼痛,休息后常能自行緩解。隨著病情的進展,靜止或休息時也感疼痛,甚至夜間疼痛,活動受到限制,轉側、翻身、彎腰、下蹲、下樓出現困難,并伴有腰膝酸軟無力、筋脈攣急、共濟失調,不能正常從事體力或腦力勞動。同時本病疼痛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寒冷及雨季病情加重,經X線攝像、CT檢查可以確定本病。骨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行性變性,繼而引起新骨增生的一種進行性關節病變。《素問·長刺節論》中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現代醫學所述的骨關節炎屬祖國醫學骨痹范疇。祖國醫學稱腎主骨,腎虛則局部氣血運行不暢而致關節退變,引起骨質增生,而骨質增生則對周圍組織的壓迫又加重了絡脈痹阻,造成不通則痛,因虛致瘀這一病理機制。腎虛不能濡養筋骨,且腠理疏泄,衛外不固,易受風寒濕之邪侵擾,致經絡痹阻,氣血不暢而引發疼痛、活動不利等諸癥。故寒冷及雨季時本病病情加重。肝與腎同居下焦水木相生,乙癸同源,腎虛肝亦虛,筋骨失養則筋骨懈墜。王冰曰:“肝氣養筋,肝衰故筋不能動,腎氣養骨,腎衰則形體疲極。”故骨關節炎患者除疼痛外多伴有下肢痿軟無力、筋脈拘攣之癥。肝腎同源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滋補肝腎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調整骨質代謝,對治療本病起著決定性作用。筆者從醫十幾年,通過臨證診治,探索出從肝腎論治本病,自擬“地歸藤鹿湯”,采用滋補肝腎的方法治療本病,每每獲效,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方藥組成:熟地、當歸、雞血藤、鹿銜草、杜仲、山萸肉、仙茅、仙靈脾、骨碎補、威靈仙、菟絲子、補骨脂、巴戟天、天南星。加減法:頸椎增生加葛根、白芷,腰椎增生加川斷、狗脊,膝關節增生加牛膝,以引藥直達病所,關節腫脹者加金銀花以清熱解毒消腫。方中熟地、當歸、雞血藤取其養血滋肝之意,骨碎補、山萸肉、補骨脂、杜仲、仙茅、仙靈脾等藥,味厚力強,用其補腎。古人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熟地即補肝血又補腎陰。張景岳說:“補腎非重用熟地,不可補。”當歸、雞血藤即能補血又能活血,以防滋補壅滯之弊,雞血藤不僅養血通絡且能舒攣緩痛,鹿銜草有壯骨之功,仙靈脾有強腎之力。仙靈脾、熟地、鹿銜草即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軟骨炎癥的吸收,又增加受累神經和退行骨質的營養物質的供應。現代醫學藥理研究表明:威靈仙、骨碎補有延緩軟骨退變,抑制新骨增生的作用。筆者用上方加減治療150例骨關節炎患者,能明顯消除疼痛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編輯:喬 雨)
作者單位:024023 內蒙古赤峰,赤峰市松山區安慶中心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