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
范蠡,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功成身退的謀臣。
范蠡,功成身退后三度富甲一方,后人尊稱“商圣”。
范蠡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
因不滿當時楚國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助勾踐滅吳興越,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在滅亡吳國后,范蠡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到齊國自稱鴟夷子皮,至陶邑(今山東陶縣)改名為朱公。。
范蠡感嘆之余,認為計然七策既然用于治理國家有如此奇效,也應當可以用于成就自己的事業。于是,運用計然七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孫繼承其家業和經營之道,遂至巨萬,
所以后世都將陶朱公視為商人的祖師。 化名姓為鴟夷子皮,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又自號陶朱公,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范蠡的老師——計然。
計然教給范蠡的七策中,越王用其中五策,已令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計然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戰略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
計然并不是其真名實姓,而是善于計算運籌的意思。
據說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學多才,無所不通,尤長計算。
《史記·貨殖列傳》說范蠡曾拜計然為師——他曾南游于越,范蠡師事之。
他教給范蠡《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等七策,這大約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商業理論。范蠡學習了計然七策,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國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史記》說“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那么,“計然之策”到底是什么呢?
所謂“計然之策”,就是計然從經濟學的角度提出的治國方略。
主要是指農業豐歉循環論、儲備論、平糴論、“息貨”論(商品流通理論)、價格論、貨幣周轉論、國家調節論、自然貧富論及“積著之理”等。
其“積著之理”,是古代最早出現的商業經營管理原則。
《史記·貨殖列傳》中如此記述:(計然之策:“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
夫糶, 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
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 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 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
論其有馀不足,則知貴賤。貴 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彊吳,觀兵中國,稱號 “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