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因為科舉是步入人生的巔峰的唯一途徑,只要能考取文狀元或者武狀元中的一個就實屬不易了。可偏偏就有那么一位當世奇才,不甘平庸,為了證明自己,摘了文狀考上之后又不甘落后考取了武狀元,中間只用了4年的時間,這是多大的榮耀,連老天爺都眷顧他。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科考可沒那么容易,可以說是難于上青天。古代的科舉考試不像現在高考一樣以成績分數論優劣,它關乎的因素實在太多。就拿最根本的錄取率來說,現在只要達到高考分數線就可以上大學,而在古代,秀才的錄取率大概在百分之一至百分之十之間,中秀才之后再考取舉人的概率卻只有百分之零點五至百分之四,如果還想繼續高中狀元,那概率可是百分之一都不到。可想而知,一個人考取文狀元就如此困難,那么同時兼有文武狀元的身份就更是鳳毛麟角了,連千分之一的概率都不到,可偏偏就有那么一個人接連摘下文狀元和武狀元的桂冠,這位奇人就是唐穆宗三年(公元823年)考取文狀元的天才——鄭冠。
由此就不得不說一下科舉制了。 科舉制的興起早在我國南北朝的時候就燃起了星火點點。當時由于士大夫階級衰落,庶族地主階級開始興起,自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觀念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了,于是科舉制逐漸興起。最初科舉考試只是通過評判考生文采政論的優劣來達到國家為了招攬治國賢才的目的,稱為“文舉”。后來隨著國家社會的發展需求又出現了武舉,武舉考試是由女皇武則天開創,為中華選賢任能的大好天地創造了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因如此,我國歷史上共誕生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可謂是江山代有人才出。 據說當時的考官是時在禮部任侍郎的王起,后來官至宰相,此人也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待人真誠至善,遍讀群書,當時被他所舉薦的都是很出名的名士,而且這些人都擅長文辭,恪守公道,所以受到人們的尊敬愛戴,于是大家送了他一個響亮稱謂——“當代名士”。而這一次科舉考試的試題是根據《麗龜賦》作答,據說考題就是他出的?!尔慅斮x》出自《春秋左傳·宣公十二年》,由此可見王起博覽群書的功底。
由此大致可以推斷當時鄭冠中榜奪魁大概與他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在古代考生的卷子一般由考官先行閱卷,最后把狀元,傍眼,探花的名單及卷子送呈皇帝審閱,最后朱筆一揮定下具體人物。而在這個過程中皇帝會與考官共同閱卷,共同探討卷子的文采優劣。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王起是先看了考生鄭冠的卷子,又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薦了他,而且前面說過,當時被大家稱為“當代名士”的王起是個很擅長舉薦名士的人。 那么這個鄭冠究竟是何許人也?
他憑什么在科舉競爭相當激烈的古代封建社會中脫穎而出呢?
歷史上關于鄭冠的生平、生卒年、履歷、人物評價等等的記載寥寥無幾,我們從只言片語的記載中無法考量其人如何。但前面說過王起舉薦的人都是當代擅長文辭且恪守公道的名士,所以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鄭冠十有八九符合這幾個條件:
一、擅長文辭,博覽群書。這點不用說,能考取狀元的人文字功底都不是吃素的,而且根據少量資料顯示,其本人特別擅長書法,在當時可謂別具一格,自成一家;還有一部著作《濟亭記》據說也是由鄭冠所著。可不知為什么,《濟亭記》卻沒有流傳至今,或毀于戰火,或由于其本人有什么不容于朝廷的罪過而被毀滅,真實的情況不得而知,但歷史長河卻留給了我們無盡的遐想。也許將來某一天某個唐代墓室被發掘或者某些資料又被發現,我們才能了解這位傳奇人物的真實故事。
其二、敢于嘗試,不甘平庸??既∥呐e,又奪武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很多想要走這步路的人大多都是望塵莫及,仰天長嘆。畢竟讀書求功名是第一位的,而鄭冠敢于打破常規,突破自己,勇于嘗試,終得所愿。此處應有掌聲,不管是主觀臆想也好,還是猜測也罷,我覺得這點精神很值得我們當代人去學習實踐,鄭冠從文狀元到武狀元的跨越,中間用了4年的時間,可想而知這是個相當努力且勤勞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講,你的付出和最后的收獲是成正比的,畢竟老天不會辜負死磕自己且勤勞努力的人。 其三、為人恪守公道。王起薦人都是文采眾長,恪守公道的,這點是有史實可據的。由此我推斷鄭冠身上也有這個特點,究竟史上鄭冠真實的一面是什么樣的,任由世人遐想估量吧,也許某一天可以找到有據可依的史料為我們揭開這千古之謎。
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主觀臆想還是憑空猜測,鄭冠的成就都是中華歷史上不可磨滅的光輝一筆,關于他真實的一面,讓我們期待更有力的史實依據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