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能言善辯,可能最先想到是孔明,諸葛亮論辯取得勝利最著名的事例是“舌戰群儒”“罵死王朗”。前者是說明“聯合抗曹”的利大于弊,孔明是站在弱者的地位,眾人靠人多勢眾,難免有些心虛,不敢過于進行語言攻擊,弱者反倒有暢所欲言的優勢,否則即使每個人都搶話,都足以讓孔明抓狂;后者則眾目睽睽之下將人活活罵死,但其實分析其中的內容,更多的是指責,語言攻擊,甚至歪曲,缺乏足夠的論據,更重要的是,這是文學小說的虛構而已。
也可能想到“白馬非馬”的公孫龍,現在哲學課上都以為反面事例,認為這違反了辯證法,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但其實,公孫龍是著名的邏輯學家,說法不能簡單以詭辯下結論,從邏輯上來說,這個觀點完全成立,事實是,不但守門官吏無言以對,就連當時有些名士也為此與公孫龍進行了論辯,最后以失敗告終。公孫龍的論點是有理論基礎的,那就是“離堅白”,把“堅”和“白”分開,“堅”指形狀,事物本身,“白”指顏色或者性質,白色是獨立存在的。馬就是馬,白色就是白色,那么白馬就是白色和馬的結合體,和馬完全是兩回事。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所官辦學府叫“稷下學宮”,集中了大批文人學者,思想家、政治家云集,孟子和荀子就是這里的常客。稷下學宮提倡“百家爭鳴”,鼓勵自由辯論,因此,來到這里的各派人士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并互相爭辯、詰難、吸收,稷下學宮是當時各學派薈萃的中心。這里涌現出很多杰出的辯論家,其中有一位著名的“隱語”辯論家淳于髡,喜歡用“隱語”,也就是不直來直去的說明,而是用形象的比喻和鮮活的事例來婉轉地表達觀點。最著名的一次是用“大鳥三年不飛不鳴”的故事來諷諫齊王,齊王也用“一鳴驚人”的隱語回答了淳于髡的詰問。還有一次,淳于髡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趙國出兵協助齊國,嚇退了進犯的楚國,齊王辦酒宴為淳于髡接風洗塵,席間問及淳于髡的酒量,淳于髡答:“臣喝一斗就醉了,如果喝一石也可以醉。”
齊王不明白,淳于髡說:“今天大王賜酒喝,執法者在旁邊看著,我怕酒后出丑,就規規矩矩地喝,一斗就可能醉了。如果在朋友家里喝,正襟危坐,還要向長者祝酒,不到兩斗就會醉;如果朋友久別重逢,大家開開心心,我可以喝上五六斗才醉;要是男女混坐一起,喝上八斗也不會醉。如果天晚,主人把我留下來,那我喝上一石才會醉。但是,您覺得這樣不會生出事端嗎?”
齊王說:“先生說得很好。”從那之后,停止了徹夜飲酒的習慣。
鄒忌想進行改革,反對和懷疑者們公推淳于髡向鄒忌問難。淳于髡用隱語與鄒忌進行了交流,兩人最后達成了共識,鄒忌也接受了淳于髡的建議。通過這次交談,淳于髡對鄒忌有了較深的認識,認為鄒忌才能卓越,勝任改革的領導者,而且可以建功封侯。不久,鄒忌果然被封成侯,印證了淳于髡的看法。
淳于髡和孟子也有過多次辯論,二人打了個平手。
以上這些人都是辯論的高手,但和下面這位比較,卻是相形見絀,這人就是魏晉時期名士王弼。
魏晉事期,在名士中流行“清談”,就是不涉及政治內容的,各種規模的辯論會,辯論人數不受限制。這當中出現很多“名嘴”,其中著名的如許詢。許詢對江湖上把他和另一個著名辯手王修相比很不服氣,于是找王修來辯論。一上來就咄咄逼人,駁倒了王修。不僅如此,他提出雙方互換角色,重新開戰。王修也不服氣,竟然應允。幾個回合下來,王修又是慘敗。不管持哪方觀點都能贏,許詢的確是辯才高手。諸葛亮舌戰群儒,也不過持一觀點而已,讓孔明再作反方,恐也勉為其難。
不過論口才的排位,許詢仍算不得第一,比許詢厲害的還有。據《世說新語》記載,名士何晏聽說了王弼的聲望,就在一次清談時,把已經經過辯論,最后得出的結論交給王弼,問王弼還能不能辯駁。王弼馬上當眾否定了這個觀點,開始發難,和在座的人重新辯論,并很快把所有的人講得自認理屈,啞口無言,竟然冷場。所謂高處不勝寒,王弼見無人應答,于是一會兒正方辯手,一會兒反方辯手,自問自答,夸夸其談,口若懸河,好像會左右互搏之術一樣。在座的別說反駁,連插話的機會都沒有,只能以崇拜的眼光瞟瞟這位最佳辯手。
王弼才是辯論界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