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之前,紂王曾經(jīng)囚禁周文王,但紂王釋放周文王姬昌的原因,卻讓人充滿了懷疑。
《史記》: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
所謂西伯,即是周文王姬昌。按照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閎夭等人求購美女、奇物、善馬送給紂王,然后紂王就放了姬昌。
為什么說這段記載不靠譜,先來看一看這么三個疑問。
一,古公亶父時期(距武王伐紂百余年),周國就執(zhí)行了“剪商”戰(zhàn)略,此后周與商經(jīng)常爆發(fā)戰(zhàn)爭,紂王囚禁姬昌,有著打壓周國的目的。因此,紂王由此放過姬昌,不能不讓人懷疑。
二,姬昌被囚約7年,如果送上這些美女、奇物、善馬等,就能“贖回”姬昌,那么周人是不是太笨,需要7年才領(lǐng)悟要行賄紂王、行賄寵臣這一道理?
三,區(qū)區(qū)一些美女、奇物、善馬,就讓紂王雙眼發(fā)亮?紂王貴為天子,司馬遷說紂王窮奢極欲,那么對這些奢侈品更該有免疫力才對,為何紂王像土包子一般,見到寶物就放過姬昌?
《史記》中對紂王的第一句描述即為“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然而從上述三個疑問來看,紂王就是一個四肢發(fā)達、大腦簡單的傻子+土包子。
顯然,司馬遷這么寫,一下子就勾勒出了紂王窮奢、枉顧國家大事的亡國之君形象。
除了司馬遷之外,紂王釋放姬昌的原因還有一種,春秋史書《左傳》中有記載。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紂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紂于是乎懼而歸之。
這句話非常“囂張”,說紂王囚禁姬昌后,諸侯都跟著一起坐牢,于是紂王害怕了,就放了姬昌。客觀的說,這句記載更不靠譜,姬昌如此深得人心,紂王可能不是放了他,而是砍了他的腦袋才對。
或許,正因過于荒唐,所以司馬遷也沒有采用《左傳》說辭。
既然如此,紂王為何要放姬昌(文王獄中推算八卦),背后隱藏著什么謀劃?香港發(fā)現(xiàn)的一批楚簡,揭開了背后真相!
香港,是中國文物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聚集了大量文物販子。上世紀90年代,香港文物市場就流出一批戰(zhàn)國楚簡,幸好后來被上海博物館購入,這就是鼎鼎大名的“上博簡”。在上博簡中,有一篇叫《容成氏》的失傳古文,就記載了紂王釋放姬昌的原因,內(nèi)容重塑歷史!
(九邦叛紂)文王聞之,曰:‘雖君無道,臣敢勿事乎?雖父無道,子敢勿事乎?孰天子而可反?’紂聞之,乃出文王于夏臺之下而問焉,曰:‘九邦者其可來乎?’文王曰:‘可。’......
九個邦國背叛紂王時,周文王向紂王表態(tài),雖然君王無道或父親無道,臣子或兒子難道就不侍奉了嗎?紂王聽了姬昌這番表態(tài)之后,就問周文王“你能讓這九邦歸順嗎”,姬昌說“能”,于是紂王就派姬昌去降服這九國。
客觀的說,《容成氏》的記載依然不能說是歷史真相,因為姬昌不可能用“雖君無道”來作比,而且下面還有大段姬昌靠仁義德行就平定叛亂的贊美之詞,但《容成氏》的這一記載卻又包含真實歷史,原因很簡單,在《禮記》中記載了“文王撫九國”的說法。
《禮記·文王世子》:武王曰,“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諸”。
而周國大本營就在西方,所以想要平定西方之亂,紂王就不得不借助周國勢力。
當然,關(guān)于具體是那九個國家叛亂,如今就說不清了,《容成氏》和傳世文獻中,都有不靠譜的記載,因為部分邦國是殷商的鐵桿,卻被說成參與叛亂,明顯不靠譜。但從考古與文獻來看,西邊九邦叛亂是紂王釋放姬昌的真正原因,因為紂王急需姬昌幫忙。
另外,《史記》記載的內(nèi)容,也佐證了這一點,“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紂王封姬昌為“西伯”(西方諸侯之長),又給了代表軍權(quán)的弓矢斧鉞。顯然,這是讓姬昌去平定九國之亂。
不妨設想一下當時的情形,西邊九國發(fā)生叛亂,紂王無可奈何,只能釋放姬昌,讓他去領(lǐng)兵平叛,但這其中有兩個疑問:
一,九國為何叛亂,是不是周國挑起?這種可能性極大,因為看似姬昌靠嘴皮子、靠仁德就平定了叛亂,說明周國策劃營救姬昌遭遇多次失敗之后,到了第7年時采用了這一極端辦法。
二,九國叛亂之后,周國是不是賄賂了紂王寵臣和紂王?可能性也很大!姬昌在獄中“義正言辭的諂媚”表態(tài),肯定需要有人傳話,才能傳到紂王耳朵,由此需要賄賂紂王寵臣。同時,表示對紂王的真心臣服,周國上貢一些美女寶馬之類,也實屬正常。
因此,從姬昌脫困來看,所作所為未必光明,其中陰謀詭計、獻媚紂王之類,估計難以避免。正因如此,也有學者指出姬昌形象大受影響,史書中的所謂“仁者無敵”,只是美化而已!
所以,將《容成氏》、《史記》、《左傳》綜合起來,就能看到紂王釋放姬昌的基本真相,根本不是紂王昏聵或貪圖享受,而是形勢所迫,無奈而放之。只是,歷史是勝利者的宣言,周朝的史官自然要想方設法貶低抹黑紂王,而塑造一個高大上的文王姬昌。
簡單的一個紂王釋放姬昌,都搞了這么多名堂,可見史書上的紂王,到底有幾分真實,實在讓人不敢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