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身邊往往有很多花花草草,身為皇帝更是多得數不過來。妻妾多了,兒女自然也多,原本多子多孫是非常幸福的事,但是因為子女過多所引發的問題也不少。普通百姓家一般有幾個到十幾個兒女,至于皇帝的子女有多少,可能他自己都記不清。
這樣一來,在分配財產的時候就會遇到諸多問題了。不過古人還是非常聰明的,他們根據財產的分配特地設立了一套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度,這個制度徹底解決了分配難題。說到這種繼承制度,必須提到“宗法制”。
▲圖片:皇帝妻妾成群劇照
宗法制是父系社會的制度演變而來的,剛開始建立這種制度,是為了讓王族更方便分配權利,這種分配規則是按血緣關系來分配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執行世襲統治。
這種制度把所有宗族和國家組織結合在一起,普遍適用于皇族和普通家族。最早建立這種體系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貴族的政治特權,一旦執行該制度,很大程度上維持了貴族的政治特權以及財產的集中性,而且減少了內部斗爭的發生,更好的統治奴隸和普通平民。
▲圖片:宗法制圖解
宗法制早在夏朝就已經確立了,周朝過后基本上得到健全。在宗法制當中,宗族又細化為大小宗,區分大小宗并沒有單一的方法。
所謂的大宗,也就是在人際關系網當中,排在第一個的,其余的被稱為小宗。周朝為例,周天子是大宗,其他的諸侯都是小宗,但是這些諸侯在自己的地盤內又是大宗,歸他管轄的才是小宗。
宗法制的執行讓這些關系更容易區分,同時也容易維護貴族之間的繼承秩序,制度的核心又是維護嫡長子的繼承地位。
▲圖片:周朝宗法制圖解
既然說是維護嫡長子的繼承地位,也就說明家族的所有財產最終都歸嫡長子子所有。所謂的嫡子,就是家主和正室之間所生的孩子,而嫡長子,也就是家主和原配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家主和妾室之間所生的孩子則被稱庶子或者別子。
在宗法中,庶子一般是得不到財產的,如果嫡長子因為某些原因而無法繼承,繼承權將會交到嫡系當中的年齡第二的男子。如果嫡系沒有兒子,或者所有的嫡系都無法繼承,家里的所有財產和地位,將會由最尊貴的妾室所出的兒子繼承。不管女子的身份有多尊貴,也不管是嫡出還是庶出,都無法享有繼承權。
不過庶子也并非一無所有。很有可能會得到富庶的地方,或者被分到重要的領域,成為當地的大宗,他的所有財產繼承順序又按照正常的繼承順序。從這個制度執行之后,基本上避免了家主去世之后,子女因為財產繼承而發生爭奪。
▲圖片:嫡長子制度圖解
這個制度看似健全,實際上也有缺陷,立長不立賢,就會導致真正有才華的人施展不出來。就算嫡長子再無能,其他人也沒辦法競爭上崗,這樣往往會導致一個家族,甚至一個國家衰敗。
而且古代的宗法制還和分封制相互依托,周天子先把土地給了諸侯以后,諸侯再反過來執行各種義務。可是把土地分給諸侯之后,天子手中的土地和財產就縮小了,開疆擴土的速度,往往比不上分封的速度,所以天子中的勢力反而比諸侯手中的勢力更低。
時間長了,諸侯不但不再聽天子的號令,和天子之間反而發生了很多戰爭。
▲圖片:周天子宗法制圖解
后來漢武帝實行了“推恩令”,終于解決了這個難題。這種制度要求家主的財產不再由嫡長子一人繼承,而是繼承大部分,剩下一部分給其他子嗣,以此類推。這么做表面是維護庶子的利益,實際上是在分化諸侯勢力,諸侯的勢力一代比一代弱,直到再也無法造反。
當然,也不是誰都喜歡這種制度的。每個家主多少都有一些偏心,想要替自己喜歡的子女爭取多一些財產,通常這種情況只發生在貴族當中,皇室基本不存在這種狀況。
皇室涉及到的利益以及勢力過于廣泛,就算皇帝手中的權力再大,也不能由著自己胡來。而且大臣們早已經習慣了原有的繼承制度,一旦皇帝違背了這種繼承制度,他們就會逼迫皇帝放棄自己選好的繼承人。
隨著時代的逐漸推移,繼承方法又發生了改變,除了嫡子繼承之外,還有可能交給長子或者賢者繼承。制度畢竟是死的,人卻是活的,在利益的驅使下,自然會有人違背制度產生爭執。原本特地制定繼承制度,就是為了預防血親之間因利益而引發爭紛,可是在人心面前,制度永遠不夠完美。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