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龍生九子,個個不同。大部分人也會發現,哪怕是同一個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在智力與性格方面都會存在很大的差距。
對此,有專家提出了孩子出生順序對個體的影響,尤其側重于智力方面。
最早對此進行研究的是奧地利知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他分別研究了多子家庭和獨生家庭的特點,并且在多子家庭中又分別研究了長子、次子、幼子的個體差異。他認為:
長子由于出生后一段時間都處于家庭關注的焦點,但當次子出生后這種情況就會逆轉,父母對他的愛減少,導致地位迅速下降,因而容易產生嫉妒和不安全的感受,成為問題兒童的可能性也較高。
而幼子由于很容易受到家庭成員的溺愛,因而缺乏創造力,對于自己的評價極高。
處于中間的次子,由于父母對其存在一定的忽視情況,因而具備強烈的追求優越的期望,以圖趕超在自己前面的哥哥或姐姐,往往雄心勃勃,長大后在性格和事業上都比較成功。
但也有人認為,阿德勒的這一看法并不客觀。
因為他本人就是所謂的次子,他出生于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家中一共7個孩子,排行第二。
由于大哥又高又帥,而自己不僅患有佝僂病還有些駝背。
因此,為了追上哥哥,彌補自己身體和生活上的弱勢,阿德勒十分努力,很快就成為了優等生,考入維也納醫學院。而后,跟隨精神分析學派的開山鼻祖弗洛伊德學習。
可以說,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是自己真實人生的一種寫照。而他對于次子表現最為優異的說法,也同樣有自我夸大之嫌。
在這方面,心理學家弗蘭克·薩洛韋的研究與之恰好相反。
他在多年對美國人出生順序的跟蹤調查中發現,很多家庭的老大都能考上哈佛,而老二就不行。
可知,這些調查的研究結果不一定準確,且都存在較大出入。
相對而言,荷蘭一項規模宏大的瑞文測試,似乎具備更高的權威性。
瑞文測試一共有35萬名荷蘭男子參與,是一種通過圖形推理的方式進行的智力測驗,龐大的數據量使之研究結果更具備科學性。
并且,其中很多參與者都來自于一個家庭。可以說,孩子出生順序與智商的聯系是被意外發現的。
瑞文得分的結果表示:孩子的智力會隨出生順序出現階梯式遞減的趨勢。
這也與羅伯特·桑瓊和他的助手提出的家庭智力集合模型相輔相成,雙方的結論相互證實且相互補充。
孩子如果能處在一個較多智力刺激的環境中,就能獲得較高的智能。
換成人話來說,可以這樣理解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家庭成員只有父親和母親,兩個成人的智力刺激,會讓孩子獲得較好的智力發展。
假設第二個孩子在兩年后出生,那么他所處的智力環境,就是父親母親和兩歲的哥哥或姐姐。
盡管父母的智力沒有變弱,兩歲的哥哥卻明顯拉低了家庭智力的平均值,導致老二所受的智力刺激降低。
以此類推就可以得到遞減的結果。
而到了8胎家庭的第7個孩子,和9胎家庭的第8個孩子會發現,折線圖上出現了一個反超情況,這是對這個理論的又一證實。
因為到這個時候,最前面的幾個孩子已經長大,提高了家庭的智力刺激。
由此,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茨得出了一個推論:孩子之間出生的年齡間隔大,對提高家庭智力刺激環境大有裨益。
那么,很多家長會問,為什么最后一個出生的孩子擁有更高的家庭智力刺激環境,智力卻處于低水平呢?
這也是可以解釋的。扎榮茨的第2個推論是:由于成長過程中,較大的孩子需要把自己的知識教給較小的孩子,充當老師的角色,會讓他獲得自信心和智力發展。
而最小的孩子則缺乏這樣的機會,被稱為最后一個孩子效應,獨生子女也是同理。
研究數據顯示:獨生子女,比擁有四個孩子家庭中老大的分數要差一些。
當然,由于每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家庭環境也不一樣,這項理論和研究結果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家庭。
并且,出生順序對于孩子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最先出生的孩子不一定就比之后的孩子聰明,但他所處的家庭治理環境刺激確實處于極佳的水平。
就像長子往往會承擔家庭中更多的責任與重視,而最小的孩子往往是最受寵的那一個,會獲得家人們的大部分關注,出生于中間的孩子相對而言,就少了很多疼愛。
因此,在孩子多的家庭中,專家認為孩子是U型發展的。第一個孩子和最后一個孩子,往往會獲得更多的自信心,但也可能由于責任過重或溺愛太深導致偏差。
提一個假設,如果最大的孩子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都很出色。那么,中間的孩子就很容易活在他的陰影下,變得懶散又墮落。
但世事無絕對,有些孩子也可能形成抗同一性,反而具備強烈的競爭心,想通過努力超過第一個孩子,就像阿德勒那樣。
因而,無論你是家庭中第幾個孩子,原生家庭并不是你墮落的借口。只要你有決心,超越自卑,就不會淪為平庸之輩。
盡管這些研究數據并不能作為孩子發展的金科玉律,但對于家長生育和教育孩子是有啟發的。
1)對老大
老大由于最開始擁有家庭的全部關注,因而在弟弟妹妹的到來后,突然少了愛,很容易產生嫉妒之心。
對于這一點,家長要給予充分的關注和愛。
二來,由于老大擁有最好的智力環境刺激,并在資源分配上也占有優勢。因而父母要注意培養他的責任心,并引導他去教導更小的孩子。
這樣不僅讓他通過當老師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智力。還能讓更小的孩子也向前發展,一舉兩得。
2)對中間的孩子
中間的孩子極其容易受到兩頭孩子的擠壓,父母要記得多給他們關注,不要讓他覺得自己可有可無,而要養成他們積極樂觀的心態。
3)對最小的孩子
家長往往都容易對最小的孩子過度驕縱,但實際上只會讓孩子走上一條越來越偏激的路。
父母要時時督促他向哥哥姐姐學習,并學會裝傻,讓最小的孩子也能充當小老師講解知識,以避開最后一個孩子效應。
4)對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與最小的孩子有類似情況,家長也要避免溺愛孩子,培養他的獨立能力,并學會適當示弱,給他充當老師的機會。
5)關于孩子之間的相隔年齡差
盡管扎榮茨的理論是,兩個孩子相差的年紀越大,較小的那個孩子受到的家庭智力環境刺激就越好。
但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家長也需要考慮到孩子們的心理狀況。
年紀已經比較大的孩子,由于習慣獨占父母的關注太久,因而突然有了個弟弟或妹妹,對心理是一種很大的打擊。
綜合而言是優是劣,尚不好說,家長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不論獨生家庭,還是擁有多個子女的家庭,父母在對待孩子這件事上都必須理智平和,不要因為不妥當的教育方式,拉孩子人生的后腿。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