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總能看到善人和惡人。有的人心地善良,看到乞丐會施舍,看到苦命的孩子,會伸出援手,甚至看到流浪的貓狗也會喂食物。而有的人,殺人越貨,坑蒙拐騙,無惡不作。
同樣是人,為什么區(qū)別就這樣大呢?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會有人行善,有人作惡,這一切的背后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關(guān)于這個問題,明朝的心學(xué)大師王陽明曾與一些人做過這樣一場對話——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 先生曰:“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有人說:“人都有這顆心,心即天理。為什么有人行善,有人行不善呢?” 先生說:“惡人的心,失去了心的本性。”
王陽明頭像。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王陽明認為,每個孩子生下來,本性只有一個,沒有善惡之分。你也看不出誰長大是善人,誰是惡人。只是隨著長大,由于人們的私欲摻雜,才產(chǎn)生了善惡。當我們心中只有一己之私時,善的觀念就少了許多,惡的因素就因此滋生。我們看待人的本性正如看山一樣,“橫看成峰側(cè)成嶺,遠近高低各不同”,而且更有可能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所以,你所處的立場必將決定了你看待事物或者別人的眼光。正如:以偏見的眼光只能讀出更多的偏見,同樣以慈悲之心將會讀到更多慈悲的影子。我們的本性就這樣被蒙蔽了,就像一面鏡子,蒙上了灰塵,我們不能看到內(nèi)心的明澈,我們無法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關(guān)于善惡之念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佛祖閑坐于花園的井邊向下望去,看到無數(shù)惡人正因自已的惡業(yè)而飽受地獄之火的煎熬。
《西游記》強盜: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
一個江洋大盜透過地獄之火看到慈悲的佛祖,立刻向佛祖高聲求救。佛祖以他睿智的目光看到此人生前雖然殺人越貨、無惡不作,但還看到他有一次走路正要踩到小蜘蛛時,卻突生憐憫之心,沒有將蜘蛛踩死,成了一生中惟一的善業(yè)。
佛祖決定用這個強盜一生中惟一的善業(yè)救他脫離苦海,于是把一根蛛絲從井口垂下。大盜發(fā)現(xiàn)了,立刻抓住蛛絲向上爬去。不料,其他備受煎熬的惡人看見也蜂擁而上抓住了蛛絲,任憑大盜惡聲大罵,他們?nèi)匀黄疵蛏吓馈4蟊I怕蛛絲不堪重負,毀了自已脫離苦海的惟一希望,便抽刀將身下的游絲斬斷,結(jié)果本來攀很多人都安然無恙的蛛絲卻突然崩斷。大盜因拋棄心中最后的一點善念,而重新跌入萬劫不復(fù)的地獄。
生活如網(wǎng),不要困住自己。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善惡是人人皆有的。一個殺人越貨、無惡不作的強盜,可以心生善念不忍殺一只蜘蛛;但我們還看到因怕自己不能逃離苦海對其他惡人大罵,私欲蒙心,揮刀斬去蛛絲,不曾想斷了自己的生路。只因一己私欲失去了自己的善心,丟掉了脫離苦海的機會。由此可見,人只有守住自己內(nèi)心的本體,才能無往而不勝。如果總是被私欲蒙蔽雙眼,牽著鼻子走,我們將感受不到人性的美好。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這是我國經(jīng)典國學(xué)讀物《三字經(jīng)》的開篇之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xí)性就會產(chǎn)生差異。其實,人剛生下來,本性應(yīng)該是無善無惡,只是隨著所沾染的環(huán)境,人最初的善惡開始區(qū)分。當他身邊的人善良和藹,所接受的耳濡目染都是善的時候,他就會保持心的本性成為善良的人。當他身邊的人都是兇神惡煞、無惡不作的時候,內(nèi)心善的本性就會被惡所取代,從而變成惡人。
染坊里出來的各種布料。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關(guān)于這一點,有一個“墨悲絲染”的故事。墨子見到染坊的人,手里拿著潔凈的白布,放在不同的顏色的染缸里,拿出來所染的顏色都會不同。染成黑色的,還是黃色的,就看所遇到的是什么顏料。我們踏入社會也是如此,你遇到的人和事,你所遭遇的環(huán)境,決定了你將來是成為善人還是惡人。
善人,持菩薩之心,做菩薩之事,行善積德;惡人,持暴殄天物之心,行惡魔之事,積累惡業(yè)。最終結(jié)果自然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未報,時候未到”。其實,這就是善惡的根本輪回。從本質(zhì)上說,這并非迷信,只是我們的眼界太短,看不到那么遠而已。
靜心修為自己,為善去惡心之本。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王陽明認為,人沒有善惡之分,我們的修煉就是在知善知惡的基礎(chǔ)上為善去惡,倘若保持著心之本體,不使其被私欲蒙蔽,也就會去做善人之事。若失去了心之本體,同樣就會去做惡事。所以,我們應(yīng)常懷慈悲之心,做行善之事,這樣才不至于丟了心的本體。
西方贖罪理論認為,自從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以后,人類就開始帶有原罪。他們認為,人性本惡,生來就帶有邪念,所以需要用外力去約束。在人類不斷發(fā)展中,西方更注重以法律來制裁犯罪,制裁壞人,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而在中國傳統(tǒng)中,人性本善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法治之下,多有人情的道德教化,乃至今天我們倡導(dǎo)和諧社會,除了靠法制約束,同時還要靠道德的力量。
無論是西方的法律,還是中國的道德教化,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回歸王陽明所提出的“心之本體”,當我們找到本心所在,我們也就開始真正做一個活出生命價值的人。
章巖,本名張兵,文史類暢銷作家,擅長以創(chuàng)意通俗接地氣的方式解讀歷史。出版暢銷圖書幾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