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執業藥師專業知識一整理,這是中藥專業知識一第一章的:中藥與方劑!
第一章中藥與方劑的重點內容有:第一節歷代本草代表作簡介
名稱詳情學術價值
神農本草經東漢末年,載藥365種,分上中下三品最早的藥學專著,為本草學發展的奠定了基礎
本草經集注南北朝時期,作者陶弘景,載藥730種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法;確立了綜合性本草著作的編寫模式
新修本草《唐本草》,載藥850種開創了圖文對照編撰藥學專著的先例,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證類本草》,宋代,唐慎微,載藥1746種圖文對照,方藥并收,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載藥1892種集我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對世界醫藥學和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做出了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
本草綱目拾遺清,趙學敏,新增藥物716種創古本草增收新藥之冠
中華本草當代本草代表作,共34卷,前30卷為中藥,后4卷為民族藥,包括藏藥、蒙藥、維藥、傣藥全面總結了中華民族2000余年來傳統+A3:C8藥學成就。
第二節 中藥的性能
概述
中藥性能即對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與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稱藥性。
藥性理論即研究中藥性能的理論,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等。
四氣
確定依據以用藥反應為依據、以病癥寒熱為基準
所示效用1.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2.溫熱藥具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通絡、回陽救逆等作用。3.寒涼性有傷陽助寒之弊,而溫熱性則有傷陰助火之害。
五味
五味含義
五味,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
此外還有淡味、澀味。由于長期以來將澀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屬關系,故習稱五味。
所示效用與臨床應用
陰陽屬性
陽辛、甘、淡
陰酸、苦、咸
升降浮沉
含義
升降浮沉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性,這種趨向與所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療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
確定依據
升降浮沉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性,這種趨向與所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療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
質地輕重凡花、葉類質輕的藥多主升浮,如菊花、桑葉等;種子、果實及礦物、貝殼類質重的藥多主沉降,如蘇子、枳實、磁石、石決明等。
氣味厚薄凡氣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蘇葉、金銀花;氣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黃等。
性味凡性溫熱、味辛甘的藥為陽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涼、味酸苦咸的藥為陰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效用不少藥表現為升浮和沉降皆具的兩向性。如:胖大海、前胡、川芎。
影響因素
炮制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下行。
配伍在復方配伍中,性屬升浮的藥物在同較多沉降藥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約。反之,性屬沉降的藥同較多的升浮藥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歸經
歸經的含義
歸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概稱
歸經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臟腑經絡密切聯系起來,以說明藥物作用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為臨床辨證用藥提供依據。
理論基礎
臟象學說、經絡學說。
歸經的確定依據
藥物特性每種藥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氣、味等特性,有時以此作為歸經的依據,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陳皮、半夏、荊芥均味辛,故歸肺經;甘入脾,飴糖、甘草、黨參均味甘,故歸脾經等。
藥物療效如蘇子、白前能治療咳喘,而咳喘為肺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肺經;茯神、柏子仁能治療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為心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心經,等等。
有毒與無毒
含義
有毒與無毒,從狹義上講,是指藥物用于人體后能否造成傷害而言。
從廣義上講,除指藥物的作用能否對人體造成傷害外,還應包括藥物對人體治療作用的強弱。
也就是說,藥物的有毒與無毒反映了其偏性對人體的兩面性。一般說,藥物的有毒與無毒和“毒”的大小,與其對人體傷害程度的輕重及治療作用強弱成正比。
毒的特性
所謂狹義的“毒”,即指藥物可以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性質。
所謂廣義的“毒”主要有兩種涵義:
①藥物的總稱。即“毒”與“藥”通義。“毒”即是指“藥”。
②藥物的偏性。
藥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種偏性。這種偏性稱之為“毒”。
廣義的“毒”雖在表述上有藥物的總稱與藥物的偏性之分,而實際上卻很難分割。因為從理論上說,凡藥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稱其為藥。故也有人據此將藥物的總稱與藥物的偏性概括為藥物偏性的總稱。也就是說,廣義的“毒”是指藥物偏性的總稱。
確定依據
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藥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馬錢子等;無毒藥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整體是否有毒中藥大多為天然藥,一藥中常含許多成分,這些成分相互制約,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藥在整體上不顯示毒性。
用量是否適當使用劑量是否適當,是確定藥物有毒無毒的關鍵,未超出人體對藥物的最大承受量即為無毒,超過則為有毒。
影響有毒無毒的因素
藥物的有毒與無毒受到多種因素影響。
主要有品種、來源、入藥部位、產地、采集時間、貯存、加工炮制、劑型、制劑工藝、配伍、給藥途徑、用量、用藥次數與時間長短、皮膚與黏膜的狀況、施用面積的大小、病人的體質、年齡、性別、種屬、證候性質,以及環境污染等。
使用有毒藥的注意事項
1.用量要適當,采用小劑量漸增法投藥。
2.采制要嚴格。
3.用藥要合理。
4.識別過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四節 配伍
內容
七情配伍
七情配伍又稱配伍七情、藥物七情。除“單行”外,皆從雙元配伍用藥角度,論述單味中藥通過簡單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藥臨床應用的7種基本規律,是中醫遣藥組方的基礎。
單行即應用單味藥就能發揮預期治療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如獨參湯,單用人參一味補氣固脫等
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石膏與知母配合,能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
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藥物,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的形式配伍,輔藥增強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
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
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姜殺生半夏。
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烏頭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第五節 方劑與組成
八法
即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消法、補法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即從多元用藥的角度,論述各藥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律。它高度概括了中醫遣藥組方的原則,是七情配伍的進一步發展,對學習研究中藥成方和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君藥即對處方的主證或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它體現了處方的主攻方向,其藥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劑組成中不可缺少的藥物。
臣藥意義有二: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佐藥意義有三:一為佐助藥,即協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二為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的藥物;三為反佐藥,即根據病情需要,使用與君藥藥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使藥意義有二:一是引經藥,即引方中諸藥直達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調和諸藥的作用,使其合力驅邪。
考考你單選
1.依據中藥藥性理論,清熱燥濕藥的性味多為
A.苦溫
B.苦涼
C.苦寒
D.苦平
E.苦微溫
2.依據方劑的組成原則,關于佐藥的說法,錯誤的是
A直接治療兼病的藥
B.減緩君臣藥毒性的藥
C.減緩君臣藥烈性的藥
D.協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的藥
E.與君藥藥性相反而又能在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
配伍
A.收斂固澀
B.發散,行氣
C.補虛,緩急
D.堅陰,通泄
E.軟堅散結,瀉下通便
依中藥藥性理論
辛味所示的作用是
苦味所示的作用是
咸味所示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