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病相關自身抗體
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病相關自身抗體包括神經系統副腫瘤綜合征相關自身抗體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相關自身抗體,見表5。
1.神經系統副腫瘤綜合征相關自身抗體
神經系統副腫瘤綜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抗體由腫瘤免疫誘導產生并在遠離腫瘤原發病灶或轉移灶的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發揮效應。每種PNS都可出現1種以上的神經元自身抗體,包括:識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細胞核的抗Hu抗體、抗Ri抗體和抗副腫瘤抗原Ma2(paraneoplastic antigen Ma2,PNMA2,也稱Ma2/Ta)抗體,識別浦肯野細胞胞質的抗Yo抗體以及抗amphiphysin抗體、抗CV2/坍塌反應調節蛋白(collapsin response mediator protein 5,CRMP5)抗體等。
抗Hu抗體:靶抗原Hu蛋白為RNA結合蛋白,分布于中樞和外周神經元細胞核內。抗Hu抗體是最常見的副腫瘤性神經元特異性抗體,主要見于副腫瘤性感覺神經病及副腫瘤性腦脊髓炎,常見于小細胞肺癌、成神經細胞瘤和前列腺癌等。
抗Ri抗體:靶抗原Ri蛋白為高度保守的堿性RNA結合蛋白Nova1和Nova2,位于中樞神經元細胞核中。抗Ri抗體主要見于大腦、腦干、脊髓功能紊亂,共濟失調,少見于感覺、運動感覺及運動神經病,常見于乳腺癌、小細胞肺癌和膀胱癌等。
抗Yo抗體:靶抗原Yo蛋白包括小腦變性相關蛋白CDR34、CDR52和CDR62三種,分布于小腦浦肯野細胞胞質并呈高表達。抗Yo抗體多提示副腫瘤性小腦變性,常見于卵巢癌、乳腺癌、肺癌及子宮癌。
抗Ma2/Ta抗體:Ma抗原包括3種高度同源蛋白,均位于神經元核仁中,其中核蛋白Ma2/Ta是抗Ma2/Ta抗體的靶抗原。該抗體與腦干腦炎、邊緣葉腦炎相關,常見于睪丸癌。此外,一部分小腦共濟失調的肺癌患者也能檢測到該抗體。
抗CV2/CRMP5抗體:靶抗原CV2蛋白主要分布于少突膠質細胞胞質中,以四聚體形式存在于成人腦組織。該抗體與小腦變性、副腫瘤性腦脊髓炎相關,常見于小細胞肺癌、胸腺瘤等。
抗amphiphysin抗體:靶抗原amphiphysin蛋白位于突觸內囊泡膜上,參與神經遞質的分泌和攝取。抗amphiphysin抗體最相關的神經系統疾病為副腫瘤性僵人綜合征、副腫瘤性腦脊髓炎、感覺神經病和肌陣攣等,常見于乳腺癌、小細胞肺癌等。
目前國際普遍認可PNS相關自身抗體需采用至少2種非相關方法學進行檢測,當患者腦脊液和血清中同時檢測出高滴度相關抗體時可作為確診異常的標志。上述抗體建議采用以靈長類小腦、小腸和胰腺為基質的IIFT篩查,使用LIA確認靶抗原。
2. 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相關自身抗體
包括抗谷氨酸脫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抗體和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抗體等,與僵人綜合征、自身免疫性腦炎等自身免疫性神經系統疾病相關。
抗GAD抗體:可見于僵人綜合征患者體內,靶抗原GAD是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合成的關鍵限速酶,主要表達于腦灰質、胰島β細胞等組織和細胞中。除對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輔助診斷價值外,抗GAD抗體還是Ⅰ型糖尿病的重要檢測指標。由于僵人綜合征患者和部分小腦共濟失調患者的抗體滴度顯著高于糖尿病患者,故高滴度的抗GAD抗體對僵人綜合征等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有特殊意義。該抗體也見于部分患有邊緣性腦炎的胸腺瘤、小細胞肺癌患者。對擬診神經系統自身免疫病患者,建議采用以靈長類小腦為基質的IIFT篩查,使用ELISA或LIA確認靶抗原。
抗NMDAR抗體:靶抗原是突觸受體NMDARNR1亞基的細胞外區域,參與信號傳導和突觸可塑性調節。該抗體是抗NMDAR腦炎的特異性標志物,已被納入相關診斷標準中。另外,在卵巢畸胎瘤患者體內也可檢測到該抗體。對于大多數患者,抗NMDAR抗體的鞘內合成比較突出,單獨檢測血清抗體可能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建議平行檢測腦脊液。因NMDAR為細胞膜受體蛋白,抗體識別表位為構象表位,建議采用以轉染細胞為標準基質參考嚙齒類小腦基質熒光結果的IIFT檢測。
六
內分泌系統疾病相關自身抗體
內分泌系統疾病相關自身抗體包括甲狀腺疾病相關自身抗體、糖尿病相關自身抗體,見表6。
1. 甲狀腺疾病相關自身抗體
甲狀腺疾病相關自身抗體作用靶器官為甲狀腺,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重要診斷依據。
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hyroid peroxidaseantibody,TPOAb):與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聯合檢測是診斷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重要依據。建議采用CLIA或ELISA檢測。
抗甲狀腺微粒體抗體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標志,其持續存在對Graves病的預后有提示意義。建議采用CLIA檢測。
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主要用于疑似橋本甲狀腺炎患者的診斷,常與TPOAb同時檢測,也可作為產后甲狀腺炎、無痛性Graves病等甲狀腺疾病診斷的參考指標。建議檢測方法是CLIA或ELISA。
抗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是Graves病診斷標志,敏感度約為90%,特異度可達99%,并且抗體滴度還可作為預后和治療的重要參考。建議采用CLIA、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或ELISA檢測。
2. 糖尿病相關自身抗體
識別胰島β細胞不同抗原成分,是評估胰島β細胞是否存在免疫損害及疾病診斷分型的重要指標。
抗胰島細胞抗體(islet cell autoantibodies,ICA):用于確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鑒于ICA分析結果在不同的胰腺組織、標記方法、孵育時間、濕度以及不同生物學家的解釋中變化很大,ICA是檢測難度最大且方法學難以標準化的胰島自身抗體。建議首選以靈長類胰腺冰凍組織切片為基質的IIFT檢測,也可采用ELISA檢測。
抗酪氨酸磷酸酶(insulinoma associated antigen2,IA2)抗體:胰島自身免疫活動的早期標志物,可作為T1DM、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LADA)的血清學診斷指標。抗IA2抗體的出現預示病情進展迅速,對T1DM診斷、預測及治療監控有重要臨床意義。建議采用CLIA、ELISA或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檢測。
抗GAD抗體:出現早且持續時間長,是診斷T1DM和LADA最敏感的免疫指標,在年齡較大T1DM兒童患者和遲發型患者中多見,對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具有輔助診斷價值。抗體滴度在LADA患者中可反映病程及胰島素分泌功能的衰退情況,高抗體滴度的LADA患者應及早進行胰島素治療以保留殘存β細胞功能。對T1DM、LADA擬診患者建議采用ELISA或LIA檢測。
抗胰島素抗體(insulin autoimmune antibodies,IAA):是T1DM的免疫學指標之一,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陽性率較低,也見于部分甲狀腺疾病。建議采用CLIA或ELISA檢測,應注意現有檢測方法不能區分疾病相關的IAA還是因注射外源性胰島素而產生的IAA。
七
自身免疫皮膚病相關自身抗體
1. 抗表皮棘細胞橋粒抗體
天皰瘡疾病標志抗體,主要靶抗原是橋粒芯糖蛋白1(desmogleins 1,Dsg1)和橋粒芯糖蛋白3(desmogleins 3,Dsg3)。構成細胞橋粒的Dsg1和Dsg3均為鈣依賴性跨膜糖蛋白,參與上皮細胞間聯合。Dsg1主要分布在表皮和黏膜表面,其次為基底層;Dsg3表達于整個黏膜上皮,表皮上僅分布于基底細胞附近。抗Dsg1抗體是落葉型天皰瘡相關自身抗體,抗Dsg3抗體是尋常型天皰瘡的標志性抗體,2種抗體的水平與疾病活動性和治療效果相關。
2. 抗BMZ抗體
大皰性類天皰瘡(bullous pemphigoid,BP)相關自身抗體,主要靶抗原是跨膜蛋白BP抗原180(BP180)和BP抗原230(BP230),其他識別抗原還包括層黏連蛋白1、層黏連蛋白5、β4整合素和Ⅶ型膠原等。BP180和BP230共同構成半橋粒,主要分布于上皮細胞和基底膜間,參與連接基底層和基底膜。抗BP180抗體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及瘙癢呈正相關,而抗BP230抗體被認為是繼發產物,可加重炎癥反應。
上述抗體建議使用靈長類食管、舌、鹽裂皮膚為基質的IIFT初篩,使用ELISA進行靶抗原確認和抗體水平監測。本共識是根據已有的證據和專家觀點達成,供參考而非強制性措施。臨床實際應用中應結合當地實際條件進行綜合考慮和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