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由查字典論文工作室上傳的:直隸總督天津行館沿革及遺址方位考略(上)。您可以通過本文底部的“下載”來下載本文的文檔。
清代,天津“當河海之沖,為畿輔之門戶,儼然一大都會也”,“九州萬國貢賦之艘、仕宦出入、商旅往來之帆楫,莫不棲泊于其境,江淮賦稅由此達、燕趙漁鹽由此給。”[1]天津三岔河口地區具有“地當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車”的空間地緣優勢,歷史上交通便捷、漕運發達、工商輻輳、寺院祠堂云集、文教事業興盛。而衙署林立、官氣十足也是天津三岔河口地區的歷史特征之一,尤以近代最為典型,且以三口通商大臣衙門、直隸總督衙門為代表。這是天津清代政治經濟地位不斷抬升的顯著標志。
現經考證,河北影院遺址為今北馬路天隆達商廈(也稱天津眼鏡城)所在地以北[5]。而天津行館遺址即在今天隆達商廈、東北角新華書店所在地及其以北一帶。
一、天津行館的歷史沿革脈絡
1.天津行館的前身為長蘆鹽院公署
長蘆巡鹽御史署的全稱為巡按長蘆鹽課察院公署,別稱較多(以下簡稱鹽院公署)。
莽鵠立《重修長蘆鹽院公署記》載,“署后舊有射圃,在荒草中。客至較射,則取葦席以避風日。至是筑室三楹,趾三層、墻四周……予因題所居南室曰‘敬事堂’……題射圃室曰‘繹志軒’”。莽鵠立《環水樓記》載,“天津公署最后、巋然而高者,曰‘環水樓’。蓋取河流瀠繞、圍環若帶之義也。”[7]
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四》載,“咸豐十年,鹽政裁缺,新設三口通商大臣,仍以為署”。[9]
2.鹽院公署改為三口通商大臣衙門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天津被迫開埠。咸豐十年十二月三日(1861年1月13日),恭親王奕、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奏請,“南北口岸,請分設大臣,以期易顧也……天津一口距京甚近。各國在津通商,若無大員駐津商辦,尤恐諸多窒礙。擬請于牛莊、天津、登州三口,設立辦理通商大臣,駐扎天津,專管三口事務。直隸為畿輔重鎮,不能專駐天津。而藩臬兩司,各有專職,亦未便兼理其事。擬仿照兩淮等處之例,將長蘆鹽政裁撤,歸直隸總督管理。其鹽政衙署養廉,即撥給通商大臣,不必另議添設,以節經費。舊管關稅,一并歸通商大臣兼管,分晰造報。并請頒給辦理三口通商大臣關防一顆,無庸加‘欽差’字樣。仍準酌帶司員數員,以資襄辦。遇有要事,準其會同三省督撫、府尹,商同辦理。庶乎呼應較靈。”[10]
但是,奕等并未料到,天津開埠之后口岸通商竟日趨發達,呈不可逆轉之勢。據其預判,“天津一口,將來辦理通商,只有進口貨物,并無出口大宗。如果日久貿易不旺,彼必廢然思返。擬仍臨時酌量情形,或將通商大臣裁撤,以省冗員。”[11]
“咸豐十年十二月間,崇厚由長蘆鹽政改授三口通商大臣”,但其“職分較卑,按照條約,并無載明通商大臣與領事交涉儀式,往來公文俱用照會平行。迨崇厚薦升侍郎,相沿已久,礙難更改。”[12]
清同治九年(1870)八月,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三口通商大臣衙門改為北洋通商大臣衙門。
光緒十年(1884)《畿輔通志》卷一百三十《經政略?公署》載,“總督行署在天津府城外東北隅,本長蘆鹽運署。咸豐十年,設三口通商大臣,即以為署。同治間裁缺,改為總督行署(《天津縣志》)。”文中“本長蘆鹽運署”一語為誤載,應為“本長蘆巡鹽御史署”所在地。[13]
3.三口通商大臣衙門改為天津行館
又據清張燾《各衙門行館住址》載,“總督行署,在河北。先為鹽院衙門,咸豐十―年裁撤,鹽政歸總督兼管,遂改為通商衙門。至同治九年,裁撤通商大臣。現為直隸總督行轅,人稱‘中堂衙門’。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每年自仲春節駐津門,至十月冰凍后,輪船停行,無復往來交涉事件,即回保定節署度歲。”[15]“中堂衙門”即天津行館別稱之一。
保定和天津遂成直隸省的兩個政治中樞和行政中心,俗稱“雙省會”。行館本指舊時官員出行在外的臨時居所。但天津行館并非臨時性的。后據袁世凱奏稱,“臣復查李鴻章移督直隸,長駐天津行館,從容擘畫。”[16]
同治十年(1871),天津行館即獲重修,增建后,“共計房屋四百余間”[17]。當年,日使來津與李鴻章談判立約,并議訂《中日通商條約》。此后,李鴻章經常在天津行館會見各級官員、外國使臣等中外人物。
同治十二年(1873),天津大雨,李鴻章在天津行館附近建龍王廟,“親祭奠,請制水”。[18]
光緒元年(1875),李鴻章受命督辦北洋海防事宜之后,直隸總督職權已涉及整個北洋地區。長蘆鹽運使如山撰《重修天津府龍亭碑記》鐫于1877年,碑陰列有李鴻章銜名,即:“欽差大臣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賜進士出身賞戴雙眼花翎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直隸總督長蘆鹽政一等肅毅伯臣李鴻章”[19]。
李鴻章居津期間,還在河北金家窯大街一帶建有公館,曾稱“中堂大人公館”,因之形成大公館胡同 [20]。
4.天津行館改為都統衙門
1900年7月30日,八國聯軍在天津行館原址設立殖民統治機構――“天津臨時政府(天津城臨時政府委員會)”。其中文名稱初為“總督衙門”,8月14日,在其第10次會議上,正式確定中文名稱為“都統衙門”[30],即“暫時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通行的簡稱為“T.P.G”[31]。
科羅斯托維茨載:“李鴻章住過的宮殿,琉璃瓦屋頂的亭臺樓閣鱗次櫛比,圓柱成行、回廊曲折。在這些迷宮似的亭臺和院落的中間,矗立著一座裝飾得很漂亮的半中半歐式的戲樓。殿與殿之間隔著鋪磚的庭院、走廊和有頂的過道。府邸受的轟擊很少,遺憾的是義和團和聯軍都曾占用過一個時期。完整無損的家具只剩下了各種雕花的太師椅,鑲嵌在上面的一些花飾也給我們的士兵挖去了。仆役都逃散了,只留下一個看門的老頭。”[32]
1900年9月,李鴻章從上海返津后,即“住在海防公所。這座公所是他興建來接待來津的宮廷皇族的行宮。公所里還住著從大沽陪同李鴻章來津的外交官科羅斯托維茨。”[35] 科羅斯托維茨載:“李鴻章對我們的勞苦奔走表示謝意以后,想去看看府邸。我們走遍了所有的庭院。李鴻章坐著轎子,因為沒有鑰匙,走到那些關閉著的府門前,便只好停下來。李氏溫和地諷刺說,他看到府邸保護得很好,相信他的東西都完好無損。”[36]
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八日(1900年10月1日),李鴻章接任直隸總督 [37]。直到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卒于北京賢良寺,李鴻章再無重返天津行館的機會。
5.都統衙門改為海關道衙門
津海關道始設于清同治九年(1870),由北洋通商大臣管轄,監督津海新關、津海常關(舊稱鈔關)。“專管中外交涉事件及新、鈔兩關稅務,仍駐天津府……凡直隸一省交涉洋人事件,統歸關道管理……其關防文曰:‘辦理直隸地方通商事務監管海防兵備道’。”[40]
光緒十年(1884)《畿輔通志?卷一百三十》載,“分巡天津津海道署,在天津府城東門外(《天津縣志》)”。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修天津府志?卷二十四》載,“津海關道兼鈔關公署,在天津府城東門外,本青州分司公署舊基改建。”
一是《天津政俗沿革記》載,“庚子亂后,袁世凱督直,將行署移在河北今之李公祠旁海防公所,此則戊戌備作行宮者也……津海關道衙署,在東門外迤南濱河,其初為青州分司衙署,俗呼為‘北司衙門’。設海關道時,改為關道衙署。自直隸總督行署移今之李公祠旁,遂以直督行署為關道衙署。”[45] 文中提及的直隸總督行署、直督行署、行署,均為天津行館別稱。《天津政俗沿革記》又載,“海防公所,在河北窯洼,即今之直督行署也。”[46] 但此處所載“直督行署”,應指直隸總督衙門 [47]。
二是“北洋大臣行轅,即清德宗預備為閱兵駐蹕行宮而建造之地。戊戌政變后,慈禧幽帝于瀛臺。閱兵之禮不舉,項城奏請改行轅。而原有之北洋行轅,則為津海關道署。”[48] 文中所指“北洋大臣行轅”,為李公祠旁的海防公所,而“原有之北洋行轅”,則指天津行館。
1909年由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部所編《天津志》載,“海關道衙門,本衙門在天津城北金鋼橋北,海關道(正三品)駐在此處。”[49] 據此判斷,1909年,津海關道衙門仍設在位于“天津城北金鋼橋北”的直隸總督衙門一帶。
在1910年《天津地圖》上,天津行館舊址已被明確標注為“海關道衙門”[50]。
6.海關道衙門改為順直水利委員會會址
據此可見,順直水利委員會會址已遷入天津行館舊址辦公。這也表明,津海關監督公署(舊海關道衙門)已于此前遷出。
7.順直水利委員會會址改為天津證券花紗糧食皮毛交易所所址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