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骨會、抬埋會和白骨塔
譚汝為
天津是一座移民城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軍人及家屬是天津高度集中的群體。另外,河北、山東、山西一帶的農民,成為天津移民的另一主流。軍旅性格中堅忍不拔的
硬性,與移民性格中燕趙慷慨的豪情相結合,形成天津人的性格主調———豪爽直率、愛憎分明、嫉惡如仇、見義勇為、扶弱濟貧。
舊時天津城外西南一帶曠野,是貧民隨意埋葬亡人尸骨的“亂葬崗子”。因用葦席裹尸或用劣質棺木,喪葬簡陋,掩埋不深,引來野狗扒席撞棺,爭食尸骨,致使枯骨嶙峋,慘不忍睹。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天津士紳華龍藻聯合志同者,上書主管衙署獲準,由官府撥地200余畝,掩埋露骸,并在西關大街成立民間慈善組織———掩骨會,負責葬埋無人收斂的尸體。《津門雜記》載:“掩骨會,在西門外,有義地數處,葬埋異地貧民,每年春秋,并著人各處撿取暴露骨骸,以土掩埋。”今西營門大街東段南側的掩骨會胡同和掩骨會東胡同,就是當年掩骨會的舊址。另外,在南開炮臺莊以西還建立了“南掩骨會”,《津門保甲圖》就標出這兩個掩骨會的具體位置。紅橋區河北大街中段西側有抬埋會大街,以及抬埋會前胡同和后胡同。所謂“抬埋會”,就是清朝后期民間成立的,專為一些鰥寡孤獨者和貧困無靠的人家料理喪事的組織。
在廣開四馬路東側曾有一座白骨塔,為收斂掩埋窮人尸骨用。塔為磚木結構,八層八角,高8米余。這座白骨塔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由時任天津知府的湖北籍人熊繹祖倡導修建。同時發起成立“天澤會”,由商家紳士集資捐款,購置義地,以葬埋窮人尸骨。該塔在民國六年(1917)被洪水沖毀,后重修。白骨塔四周空曠人稀,后成為刑場。1927年,中共天津地委書記李季達在此英勇就義,時年不足30歲。后百姓逐漸在此建房成巷,逐漸繁榮起來,白骨塔被圍在居民居住區之中。1966年,該塔被拆除,建成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