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租界示意圖
在天津九國租界中,美國租界存在時間最短,而且在當時清政府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劃入英租界,其中內幕始終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天津歷史上,曾經有過九國租界,美租界就是其中之一。但1902年10月23日以后,美租界并入英租界之內,八國租界在此以后長期存在。
看到天津海關道發出的布告,英國公使薩道義和美國公使康格長長出了一口氣:“總算結束了,這回沒讓德國人占到便宜。”兩人不約而同地這樣想。1902年10月23日(光緒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天津海關道黃花農發出布告,正式承認美租界歸入英租界。而天津的百姓看到布告,無奈地搖搖頭,默默地走開了。但對此反應最強烈的,卻是一群終日在那塊土地上經營的小販們,“完了,以后再到那兒掙錢不容易了!”
聲言放棄———
英德爭當代管人
光緒六年(1880)九月九日,美國政府發表聲明,聲稱愿意“放棄”在華租界,以示對華“親善”;同時指令美國駐津領事,將這一情況通知天津海關道。但美國同時又希望保留一定的權利,即“如在將來某些時期宜于在該地制定適當的市政規章時,領事當局得有權制定之”,也就是“保留將來于必要時有權辦理該地區的市政”。這種聲明,無異于打啞謎,讓清政府自己猜到底美國租界想還是不想還。用天津人的話講,這不是“拉抽屜”嗎?
天津海關道得知這一情況后,于十一日由道臺鄭藻如出面做了答復,要求美國當局必須先就在放棄租界后應采取何種行政管理方式問題同海關道臺磋商,以便在美國愿意重新接管租界時,才不致雙方再發生口角。但是這次交涉并無實際結果,以致美租界處于無人管理狀態。后來,有一些德國人開始匯聚在這里,而且人數逐漸增多,天津海關道遂想出另一辦法,希望由德國人代管美租界,不料卻招致美國領事的抗議而未果。
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與德國簽訂《天津租界條約》,劃美租界以南直至今瓊州道的1034畝土地為德租界。轉年,清政府與德國私下商討美租界問題時,消息又為美國駐華公使康格得知,他立即與本國政府聯系,結果美國政府再一次聲明放棄在華租界。康格得信后立即宣布:“所有對于地產的管轄權均當放棄,并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五月十五日訓令美國駐津領事將上述情況通知道臺”。在外國人看來,此時天津美租界已由中國政府管轄,在地圖上也這樣標出,但實際上清政府不但不接收,反而卻有意將該地劃歸德國管轄,不料,對美租界垂涎許久的英國又出來進行干涉。為了不得罪德、英雙方,清政府只好采取拖延辦法。
隨著英德租界的建立和發展,美租界猶如破爛不堪的荒郊,成為了租界中最亂的地方,但英德兩國想納入美租界的想法一直沒有放棄。
出爾反爾———
別人占地眼又紅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后,各國在天津掀起了設立和擴張租界的狂潮。此時,看到其他國家瘋狂地圈地劃界,美國也一反常態,要求索回其租界,并為此照會清政府外務部,內稱:“聯軍在天津管理時,有數國政府乘機在該處占出寬大地帶作為租界及別項之用,惟美國于占地一節無此情事。緣本國所最樂意辦法,系欲各國公立租界,不愿分行辦理。現時天津形勢似不能按照公立辦法。茲奉本國政府來文,囑請中國仍將前所退還人所共知之美國租界復行撥給,因現已設定中外和平交涉之約,是以仍按理請復撥還此地。”
由于英、德兩國對美租界覬覦已久,清政府的大員們當然對此不敢貿然應允,急令天津海關道黃花農征詢英、德兩方面的意見。美國對清政府的這一舉動大為惱火,向清政府外務部又提出抗議。為了這131畝中國領土的隸屬問題,李鴻章周旋于美、英、德三國領事之間。1901年11月,美國政府再一次表示放棄在中國的租界,才使這一爭執緩和下來。實際上,再次做出放棄的決定,完全是因為美國國會通過了不能在海外設立殖民地的法案,所以美國政府才不再堅持收回租界。
與英密談———
美租界從此姓英
其實,美國政府采取這一做法的目的,是希望列強能“被誘導聯合成為一個國際租界”,即在天津建立一個由各國共管的公共租界(當然不能讓中國管)。然而,此項動議并沒有得到其它各國的公認。提出建立公共租界的美國被晾在一邊,其他各國忙于大肆掠地,積極擴大自己的租界地盤。等到美國公使發現自己的提議根本不可能實現時,又暗地里與英國私下來往,商討將其租界并入英租界。
作為最早在天津建立的租界,英租界的市政建設要領先于其他幾國租界。但最令英租界工部局不能容忍的,就是旁邊的美租界秩序混亂,英租界當局一方面想恢復這個地區的秩序,另一方面也想趁機擴大自己的地盤。于是雙方開始談判,經過討價還價,最后,英方接受了美方提出的六項條件,其內容是:
(1)美國政府保留于必要時在該租界內行使單獨軍事管制的權利。(2)美國政府保留于必要時在該租界河壩停泊炮艦的權利。(3)至少要有一個美國公民參加推廣租界工部局,如果沒有依照規定在推廣租界中參加一個美國公民,美國領事得依據協議有權指定一名。(4)所有在美租界的土地轉讓事項,必須在美國領事館登記。(5)關于適用于美租界而不適用于英國推廣租界的其他部分的特殊規章,均須經美國領事同意之后才能制定。(6)美國政府保留在一年前通知對方,中止關于英國推廣租界的協定和權利,并且承擔經美國同意為發展租界所用的任何財政債務。
需要說明的是,表面上看美租界將會從天津的租界地圖上消失,但美國卻照樣享有各種特權,一點也不比其他幾國少。另外,美國租界并入英租界,不但免去了自己管理建設的麻煩,而且還有將來“下山摘桃”的權利,因為在第六條的協議中,美國政府明確了這項要求。不過,所有的租界轉讓內幕,完全是英美私下商談,清政府毫不知情。
既成事實———
清政府無奈蓋章
英美談好租界轉讓條件后,這才“想起”向清政府通告。1902年8月初,剛剛上任不久的直隸總督袁世凱接到英國公使薩道義的信函,這才知道美租界已經歸了英租界管轄,雖然滿心不愿意,但也只好強作笑臉,給薩道義回復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信中說:“查天津英租界西南臨河地段,既經貴大臣與美公使商妥辦法,歸貴國工部局管轄,本大臣自應亦無異言。”對于英國公使提出的海河下游不能隨意建橋,恐怕會影響英國在海河運輸利益的問題,袁世凱拍胸脯保證“日后如有意建造橋梁,務須先與英國工部局商酌,庶免英商歷年之利益有所損失,是為切要。”
1902年10月23日由天津海關道布告聲明:美租界歸英當局管理,英國工部局也以這一天作為其合并美租界的正式日期,有形的美租界從天津正式消失。
徒有虛名美租界
租界是“占”還是“送”?
1902年以前,在東臨海河,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接英租界之博目哩道(今彰德道),南至開灤胡同(今開封道東段),占地131畝的地方,曾經是美國租界的管轄區。但美租界是強占還是清朝政府主動劃給,在歷史上還是一個謎,史學界至今還持有兩種不同觀點。
對于強占的說法,一些專家認為:1860年,當清政府被迫與英、法兩國簽訂《續增條約》(即《北京條約》),繼而又在天津強劃了租界之后,美國也極力想在天津強立一個專管租界,并在天津派駐領事。鑒于當時的情況,清政府不得不答應美國的要求。就在英、法租界劃定的同時,清政府也被迫給美國駐天津領事一份租契,允許美國在天津設立租界。而按照《中國租界史》的說法,因為美國調停英法與中國之間的戰爭,使咸豐皇帝大受“感動”,從而主動給美國劃定了一塊租界地,這也是為什么美國沒有出兵,但最后也獲得利益的原因。1860年時,英租界共460畝,美租界地也同時設立。1861年,法租界設立,共360畝。相比較英法的租界而言,美國的租界明顯小了許多。
欲走還留“四不管”
租界雖然劃定了,但美租界卻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一個真正的管理機構對其負責。而且,到了1900年以后,這里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四不管”。
為何原本“來之不易”的租界成了“四不管”?租界猶如國中之國,別的國家從清政府手中搶還嫌搶得少,美租界怎么不知道珍惜這個“果實”呢?原來,在美租界劃定后不久,美國政府遇到了自己的鬧心事———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爆發了!美國自己國內一打仗,哪里還有閑心管國外租界的事,即使想管,也是鞭長莫及。所以,剛剛劃定的租界地成了一個剛開工就下馬的爛尾樓,晾在那兒沒人管了。不過,即使這樣,清政府也沒敢過問,誰叫已經劃給人家了呢。接下來更有意思的事發生了,在1880年和1896年,美國駐中國公使奉本國政府命令,兩次向清政府提出美國主動放棄在華租界的管轄權,包括天津的租界。或許是被洋人欺負慣了,面對洋人的“好意”,清政府竟然沒敢做任何表態,也不說要也不說不要,一直拖到1902年。但到1896年時,美租界旁又多出了一個“鄰居”———德租界,成了夾在英租界與德租界中的孤島。
由于英德租界限制商販活動,因而許多攤販都集中在美租界,后來又陸續出現了酒館,煙館,賭場等,使這一帶成為“吃洋飯”人們的娛樂、消費地區。由于常年沒有管理,許多洋人與中國人在此搭起房子自己經營,或者推著小車,游走于英德租界之間,如同馬路游擊隊與兩國的巡捕玩起了游擊戰,搞得另外兩國租界工部局怨聲載道卻沒有辦法。這一地區,美國和中國地方當局也都沒有派出治安管理人員,因而社會秩序混亂,衛生狀況很壞。清政府對于此事,也擺出一種無奈的表情:“那是美租界的管轄地,我們不便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