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后,動脈壁內出現的一些黃白色的、質地好像冷卻后的粥樣的脂質壞死物質。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李立明教授做的一項大型試驗發現,我國近1/3的成年人有頸動脈斑塊,并且隨著年齡增長,頸動脈斑塊發生率還會升高,不同年齡段之間相差10倍。對于頸動脈斑塊,我們有著如此龐大的群體,可我們卻根本不了解它!
血管內一旦出現了斑塊,相當于在人體內安裝了“不定時炸彈”,會讓身體時刻處于危險之中。最近40 歲剛出頭的左女士就不幸中了招,因為頭暈到醫院就診,結果查出頸動脈有粥樣硬化斑塊。更讓她納悶的是,自己平時飲食正常、熱愛運動,每年體檢血脂都很正常,為什么血管還會“長斑”?其實,血脂是否正常,檢驗數值只是參考,且血管斑塊的形成與多種因素相關,具體情況因人而異。
水管用久了,會沉積許多污垢甚至出現堵塞,血管也一樣。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動,即將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運送到各個器官,同時也夾雜著人體不需要的東西,最主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種膽固醇會透過血管內膜沉積到內膜下面,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斑塊。
許多人以為血管斑塊是老年人的“專利”,只有上了年紀才會出現,其實不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從一出生就存在于體內,可以說從兒童時期血管硬化就已經開始,不過由于進展緩慢,不容易被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越高,沉積得就越多。雖然是年輕人,如果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特別高,發生動脈硬化的可能性也很大。
血脂正常,不代表與斑塊“絕緣”血脂分為甘油三酯和總膽固醇,而總膽固醇主要由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組成。引起斑塊的罪魁禍首只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主要通過飲食攝取,而膽固醇大多靠體內合成,只有極少數來源于飲食。這就是為何有些人很瘦,天天吃素,甘油三酯不高,但膽固醇可能偏高的緣故。
目前血脂檢驗中,血脂的正常范圍只是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而確定的一個參考數值,是否正常還需要因人而異。男性年齡超過55 歲、女性年齡超過65 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酗酒、壓力大都是血管斑塊產生的危險因素。
現在市面上有許多保健品宣稱能軟化血管,清除斑塊,其實這只是商家銷售的噱頭,不可輕信,光靠服用保健品起不到清潔血管的作用。如魚油里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它有輕度的降脂作用,但跟現在用的他汀類藥物相比,降脂作用可以忽略不計。血管斑塊非常頑固,而且又長在血管內皮下,一旦形成,難以清除。關鍵在于預防,通過合理飲食、服用降脂類藥物,降低血脂濃度,以減緩斑塊形成的速度。
去除血管斑塊的有效措施,包括積極治療已有的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控制體重,戒煙戒酒,保持樂觀情緒。
日常飲食上,推薦以蔬菜、水果、魚類、五谷雜糧、橄欖油為主的飲食風格。適量吃魚蝦,極少吃高脂肪食物,能夠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新鮮水果和蔬菜里的抗氧化成分可幫助增加大腦中的蛋白質,保護細胞不受破壞;堅果和橄欖油等植物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
工作之余,可以按照個人興趣進行,散步、游泳、慢跑、打拳、練操都是不錯的選擇。確保每周鍛煉4 次以上,每次至少半小時。(孫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