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房屋屋(ID:its-home);作者:凱風
2016年開啟的這一輪暴漲,基本屬于普漲行情。不過,即便是普漲行情,在不同城市之間,漲幅也出現明顯分化;即便在一個城市之內,中心城區與偏遠郊區也存在懸殊。
在《這一輪暴漲有多恐怖?》一文中,我們基于全市均價對房價漲幅做出全景式描繪。如果說全市均價存在郊區攤平效應的影響,那么中心城區均價或許更接近真實感受。
問題來了,中心城區的房價究竟有多夸張?
這是2017年8月全國主要城市中心城區房價排行榜:
北上深,廈廣杭,躋入第一陣營
這個榜單共涉及38個城市,包括26個省會(拉薩數據缺失)、四大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和五個計劃單列市(深圳、廈門、寧波、大連、青島),再加上蘇州、三亞、無錫三個城市。
這38個城市里,中心城區房價突破8萬的有三個,分別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北上深作為國內競爭實力最強的三個城市,無論是城市均價還是中心區房價,都位居全國前列。北京均價早已突破10萬元天際,上海中心區也超過了9萬,深圳中心區則超過8萬。
廈門、廣州、杭州緊隨其后,中心城區均價分別是5.8萬、5.2萬和4.12萬。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房價均為二手房數據。由于一二線城市中心城區土地開發強度相對較高,新增樓盤過少,新房數據存在失真,而二手房更能反映交易的真實狀態。
同樣需要指出的是,中心城區房價仍舊是就均價而言的,中心區不乏均價10幾萬的豪宅,當然也有三四萬的舊盤,在這里,均價更有參考意義。
這11個城市中心區房價破3萬
如果說北上廣深杭廈屬于第一陣營,其中心城區房價也基本與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相當,那么強二線城市基本上都進入了第二陣營。
中心城區房價均價超過3萬元的共有11個城市,除了上述的北上廣深廈杭,還有三亞、南京、天津、福州、青島5個城市。
超過2萬元的共有18個城市,主要二線城市蘇州、濟南、武漢、鄭州、重慶、合肥、成都等在列。
在這些城市的中心城區,除了老破小樓盤之外,大多數小區的均價都在3-4萬之間了。
這些城市,通常都是區域中心,擁有人口集聚力、資源集聚力和資金集聚力等優勢,中心城區又是集聚的中心,所以房價一般都能代表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
這6個省會中心城區均價仍未破萬
從全市均價來看,全國還有13個省會城市未過萬,但從中心城區來看,這一數字縮減到6個。目前,僅有長春、呼和浩特、烏魯木齊、西寧、銀川等城市中心區房價均價還未破萬。
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心城區房價尚未過萬,指的是中心城區的均價尚未過萬,這并不意味著中心城區沒有2萬甚至3萬元的樓盤。
中心城區房價究竟比郊區高多少
作為行政資源、經濟資源、交通資源和文化資源都最為集中的中心城區,其房價與郊區之間存在巨大的懸殊。
我們統計了這些城市中心區與郊區的房價懸殊比:
平均而言,中心城區相比于最偏遠郊區,房價懸殊比為2.5倍,普遍介于2-5倍之間。
這其中,北京最為懸殊,中心區早已突破10萬天際,而邊緣的延慶、密云還只有2-3萬元,這個懸殊比超過5倍。
再比如廣州,中心城區的越秀和天河均價超過5萬元,遠郊的從化、南沙房價還在1-2萬之間,懸殊比也在四倍以上。
三個規律:哪些城市懸殊比最大?
我們還發現三個規律。
第一個規律是,城市的體量越大,中心城區房價與郊區之間的懸殊比就越大。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除了上面提到的北京和廣州之外,還有重慶、成都。
重慶全市均價只有1.02萬元,郊區的房價只有五千元左右,而中心城區的均價則超過2萬元,懸殊比高達四倍以上。這是因為重慶作為直轄市,其體量相當于一個省,而全市均價的統計范圍既包括中心的渝中區,也包括外圍的江津區、梁平區,在攤平效應的影響下,重慶整體房價出現失真。
成都也類似。成都總面積超過14000平方公里,兩倍于廣州和上海,7倍于深圳和廈門。錦江區的房價已經超過2萬,而外圍的青白江區還只有5000元,均攤之下,導致成都房價看起來不高,實際上并不低。
第二個規律與第一個相反,城市的體量越小,中心城區房價與全市均價之間的懸殊就越小。這方面比較有代表的例子,就是深圳和廈門。
深圳的人口規模跟廣州差不多,但深圳的面積卻只有廣州的四分之一,這就導致深圳外圍小區的攤平效應,遠遠低于廣州。
廈門更是袖珍,人口只有300多萬,整體面積不到廣州的四分之一,建成區面積只有334平方公里,僅相當于廣州白云區的一半。長久以來,廈門也受困于城市空間過小、人口規模不足之困,這與經濟特區的地位、趕超一線城市的高房價,形成十分鮮明而尷尬的對比。
第三個規律是,城市體量不大而經濟缺乏亮點的,城市的中心區與郊區的分野一般都不明顯。這方面比較突出的代表,就是位列榜單尾部的烏魯木齊、銀川、西寧、太原、呼和浩特等。
結 論
最后來說幾個結論:
其一,一二線城市,中心城區與郊區之間都有較大比值,這是因為我國城市大多都是單中心結構,即一個市中心加周圍分散的郊區,而郊區又難以形成副中心,這就導致資源仍舊過度集中于中心城區。當然,也有部分城市通過政府機構外遷或者產業外遷,試圖打造行政副中心或區域功能中心,但結果仍有待觀察。這方面的例子,如市政府遷移到政務區的合肥,還有市政府即將遷到通州的北京。
其二,房價背后,真正值錢的是地段,是土地及其附屬的教育、醫療等資源一直在升值,而房子本身是在不斷貶值的。所以,買房買地段,這個道理雖然古老,但依舊是適用的。
其三,對于大城市來說,中心城區與郊區之間的房價懸殊不是壞事,這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更多選擇,同時也有助于維持城市長遠的競爭力。同時,隨著地鐵和城軌線向郊區的縱深,郊區的居住性價比正在不斷提升,世界上許多大城市走的都是這樣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