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解說.五不持
上師觀自在
五不持:
在聽聞佛法時,如果不舍棄法器三種過患,以及六種垢染,就會出現(xiàn)五種不正確受持上師所講正法的錯誤行為。
(五種不正確受持正法的錯誤行為就是,)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未領(lǐng)會而持,上下錯謬而持,顛倒而持。
持文不持義:如果僅僅為了詞句的美妙動聽而受持,卻不觀察甚深的意義,則如同孩童采集鮮花一樣,即推敲詞句對于自心無有利益。
有些特別有寫作才能的人,對于佛法中精妙動人的詞句,十分喜愛,收藏起來,經(jīng)常閱讀,牢記于心,從未思考其中的深奧意義,更沒有興趣利用佛法來對治煩惱。就像小孩子認真努力堆沙砌的房屋,又矮又窄小,也不堅固,根本無法居住,所以這種沙屋沒有任何意義。還有,孩童采集鮮花完全是因為好奇和貪玩,等滿足了好奇心就玩膩了,花也不再鮮艷美麗,而枯萎了,于是隨手扔掉,這樣采集鮮花也沒有任何意義。同樣,以持文不持義的心態(tài)聽聞佛法,如同孩童玩耍一般,得不到任何功德利益。
持義不持文:如果認為一切文字結(jié)構(gòu)只是泛泛空談,沒有任何實義而輕視詞句偏重甚深的意義,這樣詞句與意義就會互相脫離。
只受持意義不愿受持詞句文字的人,必定不重視聽聞佛法和思維法義,一味盲目實修。試想如果不聞思佛法,怎么能從道理上懂得法義?若不懂法義,如何生起定解?沒有定解,從哪方面著手實修?根本不懂得如何修持。況且,沒有定解攝持的修行,都是盲修瞎練,極其容易誤入歧途,白白空耗了難得的珍寶人身。
比如不懂法義,沒有定解的人打坐修禪定時,獲得了滅盡分別念的無分別智慧,于是就誤認為自己已經(jīng)修出了高深境界,獲得了解脫智慧。實際上這個無分別智慧,就是阿賴耶,應(yīng)知阿賴耶是愚癡的本性,為無明所攝,絕非獲得解脫的無漏智慧。無垢光尊者說:“阿賴耶之本體是愚癡故為無記法。”麥彭仁波切所說:“如是以此入定方便,雖能生起無分別智慧,然尚未顯現(xiàn)證悟體性之智慧,故非正行修法。”
因此盲修瞎練者所修的意義,與上師宣講的正法詞句完全背道而馳,即是詞句與意義互相脫離。
未領(lǐng)會而持:如果沒有理解了義、不了義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種說法而受持,則會誤解詞句和意義而違背正法。
未領(lǐng)會就是不理解了義、不了義以及具有密意的說法。
什么是了義和不了義的說法呢?了義是指真實之義,也就是解脫輪回以及成就佛果的勝義法義,比如人無我空性就是解脫輪回之法,只要證悟了人無我空性,就能從輪回中獲得解脫。成就佛果之法,是指包括人無我空性以及如來藏光明在內(nèi)的圓滿法無我空性,所以,凡是宣說勝義無我空性和如來藏光明的都是了義法。
不了義是指非真實之義,是趨向了義的階梯,也是引導(dǎo)不同根基眾生的方便,比如宣說世俗因果,世俗愿行菩提心,出離心,大悲心等法是不了義法。
佛為什么要說不了義法呢?
第一、必要,為了讓眾生見到世俗名言的實相——萬法剎那生滅,從而減輕實執(zhí),有這樣的意圖。
第二、密意,同時還起到次第引導(dǎo),逐漸成熟根器的作用,比如對于一些實執(zhí)特別重的人,就必須由粗大的季節(jié)變化無常,到細微的剎那無常作次第性引導(dǎo),如此才不至于誤入歧途。
第三、以理妨礙,既然是不了義的說法,那以離一多因等就能破斥。比如佛說“見無常即見真如”,以離一多因分析觀察時,所謂的剎那遠離一體多體,根本不存在。
即是說,佛宣說不了義法有四種意趣和四種秘密,或者說,不了義法具足必要、密意、以理妨礙三個條件,其中的“必要”就是四種意趣,“密意”就是四種秘密,“以理妨礙”即是在理證面前站不住腳,不成立。
密意有四種,如《經(jīng)觀莊嚴論》云:“令入之秘密,以及相秘密,對治之秘密,與轉(zhuǎn)變秘密,聲聞與本性,如是滅罪業(yè),及說甚深性,四種秘密也。”令入秘密、相秘密、對治秘密、轉(zhuǎn)變秘密,分別是為了聲聞放下顧慮而說,為令眾生了達無有本性之實相而說,為息滅罪業(yè)而說,為避免一些人謗法而將容易理解的法,故意說成甚深、極難證悟,有如此四種秘密。
(1)令入秘密:小乘種性者懼怕大乘連無分微塵都空的法無我空性,佛陀就隨順他們說色法存在的教言,等他們安心進入大乘道修行后,再讓他們知道,色等諸法在世俗只是如夢如幻的方式存在,在勝義是無生大空性,如此決定能令他們證悟圓滿的法無我空性而成就佛果。
(2)相秘密:相秘密的相,指世俗諸法顯現(xiàn)的自相,其密意就是無有本性之實相,佛說一切萬法皆無有本性,其言外之意,是說勝義實相,如此能令有緣眾生趨入圣道,受持真義。
(3)對治秘密:諸如佛陀考慮到有些人會有釋迦佛身材矮小、壽命短暫等,不如其他佛陀的想法,于是說我爾時成為毗盧遮那佛。如此一來,聽聞?wù)邥斫獾结屪鹋c毗盧遮那佛的色身其實是平等一致的,而講說者的密意是二佛圓滿資糧平等、獲證法身平等、利眾事業(yè)平等。
(4)轉(zhuǎn)變秘密:比如有些法明明很容易理解的,為了不讓眾生對此產(chǎn)生輕視惡心,故意用艱澀難懂的詞句宣說,或者以各種含義而說,令聽者覺得此法深不可測,極難證悟。
因此,在聽聞佛法時,應(yīng)當正確領(lǐng)會上師宣說正法的了義、不了義和密意,這樣才不致于誤解詞句和意義而違背正法。
上下錯謬而持:如果上下錯謬而受持,則違反了佛法的規(guī)律。即無論聞法、講法或修法也都會相違正法。
上下錯謬是指顛倒前后次第(次序),不懂修行次第,或者錯亂修行次第,都是上下錯謬而持。比如本論的引導(dǎo)次第就是正確的:首先是引導(dǎo)聽聞佛法的方式;接著以人生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之引導(dǎo)令弟子們生起出離心;以解脫利益,依止上師之引導(dǎo)令弟子希求解脫,為了獲得解脫正法而如理如法依止具相上師;然后上師引導(dǎo)弟子皈依三寶,發(fā)菩提心,集資凈障;最后實修上師瑜伽,令弟子的心與上師智慧成為無二無別。
如果引導(dǎo)的前后次第錯亂了,就有違反佛法的規(guī)律,與正法相違的過失。
顛倒而持:如果意義顛倒而受持,則自相續(xù)會因邪分別念的滋生蔓延而毀壞,并且此人將成為佛法的敗類。
顛倒而持是指錯解佛法意思,比如佛陀宣說的般若空性遠離有無等一切邊執(zhí)戲論,但是沒有智慧的人卻錯解為斷滅空,墮入無邊,于是就認為善惡因果不存在,沒有前后世,修行沒有功德,不存在解脫輪回或成就佛果之說等等。這樣就會令自相續(xù)因斷見等邪分別而受到毀壞,成為佛法的敗類。
所以應(yīng)當斷除這些過患,做到一切詞句與意義上下不錯謬、以正確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難或甚多之處時,不應(yīng)生懈怠而不受持,而應(yīng)精勤受持。遇到簡單或極少之處時,不能認為法義淺顯而輕視,應(yīng)不遺忘而受持。按照上下次第順序無有錯謬正確地受持一切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