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近日,深圳市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GDP總量為22438.39億元,同比增長8.8%,僅次于上海、北京,排名全國第三,成為名副其實的“小三”。
2017年廣州GDP總值為21503.15億元,香港特區政府預測2017年香港GDP約為2.5萬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為2.1萬億元。也就是說,深圳不僅甩開了廣州GDP近1000億,而且也首次超過香港GDP總量。
不僅如此,深圳GDP規模也超過新加坡、阿聯酋、新西蘭、挪威等國家,可謂是富可敵國!
深圳經濟是怎么崛起的?
1980年香港GDP總量是467億人民幣,當時深圳連香港的零頭都達不到,只有3億人民幣左右。短短37年之后,深圳完美逆襲,趕超過了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發展速度是相當快。
那么,深圳經濟是怎么崛起的呢?其實,深圳的崛起,離不開國家政策和香港幫襯。
30多年前,沒有歷史包袱,沒有任何決策負擔的深圳,最大的優就是一窮二白,可以從頭開始。
深圳在利用外資的大潮中,逐步成為港澳臺與外資大型企業的制造中心和供應鏈集中地,特別是與香港形成互補發展關系,承接了大量來自香港制造業的轉移,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這只是初級階段。
關鍵的是在那之后,深圳憑借積累的原始資本,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就是通過科研創新、產業升級成為中國“硅谷”。
所以去年深圳GDP總量破2萬億,是深圳多年以來厚積薄發的結果。
深圳強大的優勢是什么?
當然,深圳不僅現在如此強勁,在未來5年,深圳恐怕也將一騎絕塵領跑中國城市,那么深圳到底牛在哪里?
首先,深圳是一個經濟圈城市,坐擁350多家上市公司,以及世界500強企業,例如萬科、華為、平安等企業;深圳還擁有一批優秀的本土企業,其中不乏有騰訊、比亞迪、華大基因、順豐等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
目前,深圳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已超過上海,僅次于北京,全國第二。
其次,作為中國的“硅谷”,深圳在金融科技、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AI等諸多領域已經走在全球最前沿。其綜合經濟競爭力、創新力領先全國,專利申請占全國半壁江山,2017年,深圳專利申請量17.7萬件,授權量9.4萬件,同比分別增長34.8%和25.6%;深圳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0.9%。
再者,深圳與其他城市不同,對房地產行業依賴度較低,遠遠低于平均水平。據中國房地產報統計,在30個典型城市GDP對地產投資依賴度(2016年數據)排行榜中,深圳該數值為9.01%,其余29個城市均超過10%的合理值。
當然,在人口方面,深圳走的是美國的老路,吸引了全國各地優秀的人才,為深圳經濟添磚加瓦。2017年年底深圳常駐人口為1252.83萬人,比2016年年底的1190.84萬人,增加了62萬人。相比之下,上海、北京人口卻是40年來首次減少。
所以,這些年深圳的經濟就像坐著火箭往上竄,不過現在深圳GDP趕超香港,無疑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看點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新浪看點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