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型課件是指給學習者提供真實的、復雜的或綜合性的學習情境,并使其在情境交互的過程中自我發現、自我構建活動的課件。這類課件的中心傾向于學習者的活動或行動,即在營造一種真實的、復雜的環境中主要靠學習者自己的能力去發現、探索、協作、交流等。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一)開放性原則
亦稱隨機性原則。是指設計的課件應有多個學習起點和多條學習路徑。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事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對事物的了解或對知識的掌握應從多層次、多角度人手,沒必要給學習者設定某一個固定的學習起點和固定的學習路徑。認為知識是圍繞著關鍵概念所組成的網絡結構,學習可以從網絡的任何部分隨機進人或開始。遵循開放性原則,就是為學習者從多角度、多層次進人學習活動提供課件環境
(二)自上而下原則
是指課件內容最好是由整體向具體展開,即先給學習者呈現整體性的任務,將他們帶入一個較完整的問題情景之中。然后,讓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嘗試對問題的解決,最后使學習者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出和掌握相關的、具體的知識和方法。這個原則與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的主張正好相反。行為主義傾向于把教學內容分割成"小步子",由簡單向復雜步步演進。認知理論強調知識的"層級關系"和"類屬關系",教學要從基本的子概念出發,逐級向高級層次的知識過渡。在建構主義看來,這些"自下而上"的教學策略是"使教學過于簡單化"的根源。在自上而下原則的指導下,課堂教學實踐中就形成了"支架式"、"拋錨式"等教學方法。
(三)情境性原則
是指課件要給學習者提供與其現實生活相類似的或真實的情境,以利于學習者在這種環境中去探索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習的質量。建構主義認為真實性的學習情境或任務可以使學習者了解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產生主人翁的責任感。同時,這種情感又是整體性和富有挑戰性的,容易激發學習者的內部動機,有利于培養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為使上述三項原則在課件設計中得到貫徹,課件的超文本結構便成為其基本模式。可以說課件的超文本技術開發就是以建構主義的這幾大原則為指導的。有多個學習起點的。可靈活跳轉的、網狀結構的課件正符合隨機性、自上而下和情境性的教學原則。它可根據學習者的需要從多點隨機切人學習進程,并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跳轉產生出多種學習路徑。建構主義的原則和模式有利于對具有整體性、情景性學習任務的課件的設計和編制。
與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主張的課件的某種固化結構相比,建構主義所依重的超文本結構可稱為"非結構性"課件。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都強調客觀因素,故主張課件的結構應按照客觀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來編排,或模仿教師的講授順序來組成。行為主義創造的"直線式"和"分支式"結構;認知理論主張的"螺旋式"、"層級式"和"先行組織者"結構等都強調了課件的"結構性"。"非結構性"課件則從有較大包容性和解釋性的觀點出發,強調學習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它力圖適應每個學習者自我建構學習的需要,也使得教學設計思想與課件制作技術更為密切地結合起來。這也是當前建構主義理論受到人們青睞的原因。
當然,課件的非結構性不等于無結構性或混亂性,在網狀結構的課件中,人們可以根據一定的法則,如客觀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科學方法論的認識論原則等,為學習者設計"導航策略",這種"導航"就是一種建議性的、幫助性的最佳學習路徑或潛在的課件結構。如果我們把結構課件稱之為"硬結構課件"的話,那么有導航策略的超文本課件是一種非強制性的"軟結構"課件。
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與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之間雖然存在著沖突,但至少存在著一個共同之處:二者都是以客觀主義認識論為基礎的,在教學上表現為以知識的傳遞為中心,計算機扮演教師的角色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而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與情景的交互作用過程中自行建構的,因而學生應處于中心地位,教師是學習的幫助者。
我們認為,新的理論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舊理論的失效,恰恰相反,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補充的。我們應該全面地了解各種理論的應用價值,對它們加以合理地綜合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