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這一生開始時,我就被寫入了情緒病的因子,我的母親妄想癥伴抑郁癥,我因此帶有這樣的基因。
與此同時,我又由于從小父親不在身邊,種下了抑郁的情緒種子~更早的時候,母親因為工作繁忙還要照顧生病的外祖父,把我送到了奶奶家~我日日哭泣,哭到心里開始麻木~
4歲以前的我,沒有能力處理那么多難過和悲傷,又被母親罵到情緒代謝功能廢掉,負面情緒一日日積累,我卻轉化不掉,無法代謝,在5歲時便明確感到體腔里被各種難受等負面情緒塞著~
如此長到青春期時,我由于頭一次失戀,觸發了本就因為傷心父女關系而產生的痛苦,那段時間,我整個人睡眠極差,有時哭到頭疼,精氣神一日日被消耗,青春期的美麗剛爬上我的面容不久,就因為情緒問題等激烈的心理痛苦和煎熬開始離我而去。
我一邊壓抑,不敢直接對母親講述我的心聲,因為她過得很難,一邊在每一次身心裝滿負面感受和情緒后往外溢出,那形成了某種壓抑后的狂躁:我發現自己有時笑到停不下來,但我的身心毫無喜悅,只是功能失調而止不住笑。
我在課堂上撕碎紙張發泄我的情緒,我熬夜打游戲轉移注意力,也找一點當時能接觸到的慰藉,我開始出現一些妄想和癔癥,克制不住地不斷回憶過去的片段,并因此被卡在過去難以走出。
那年高三開學后,我發現自己把高二學得挺好的數學忘了,明明高二時,我還是全班并列第一,到了高三直接滑落到不及格。
在這樣的情緒痛苦產生的消耗中,我的身體開始跟不上,我后來才發現,14歲時,我已經發育中止,到了高三,肩膀會看似沒有征兆地“突然掉下來”,其實是骨骼開始出問題。
有一次文綜考試,我全程揮灑,出考場的那一刻,我就感覺身體開始虛脫,等我走到食堂的時候,我整個人抖到連筷子都握不住。
那次考試,我雖然考出了我此生文綜的最好成績,也超越了我們班所有人,讓另一個驕傲的男生說了佩服,可我后來意識到,我的身體已經跟不上“我想要名列前茅”需要消耗的身體營養了,因為我的身體營養不良。
如此到了19歲,我再次因為戀愛問題爆發又一次抑郁,等我大學畢業的那一年,我清清楚楚地在鏡子里看到了一個人不人鬼不鬼的我,面黃肌瘦,(?_?)嚴重,臉頰凹陷,人們都說養胃的小米粥,我吃下去都消化不了~
就在這個人生低谷,我遇到了前夫,憑著本能,我誤會了對他產生的感覺,我以為那是喜歡,也以為他對我是喜歡的,然后在對婚姻不了解的情況下,一頭扎了進去~
然后很自然地,不合適的兩個人矛盾日顯,我在生產后由于激素變化和家庭矛盾,再次爆發了抑郁癥,而我由于不愿意孩子同我那般從小家庭不完整,而一忍再忍,直到我龐大的負面情緒如山洪海嘯般席卷我,我才意識到,我真的忍不下去了~
一般的重度抑郁癥診斷標準為,有自殺傾向,而我呢,由于靈魂極為看重這次生命,堅決不自殺,但確實出現過多次自殺的意念:
站在天橋上,看著橋下的滾滾車流,覺得如果我掉下去被車撞了,可以減輕我心里的痛苦;
過馬路時,看到車子朝我沖過來,我不是本能地躲避,而是覺得有點興奮,因為身體的痛苦或許可以沖淡一些我的心靈痛苦;
從很高的樓上往下張望,有種從窗戶跳下去的念頭~
以上就是我曾經面對的題目——重度抑郁,在這樣的身心與世事中,我如何書寫才能走出,而非命陷于此呢?
其一,由于我的感受太過強烈,高于普通人感受力6倍,我曾一度認為,由此而來的情緒起伏是應該被解決的問題~
后來我意識到,高感是一種極大的天賦,用好了,可以幫我成為我想成為的出色之人,既然我不愛平庸,那么不能浪費和湮滅自己有的能力。
所以,我后天拔高了自己的理性面,去制衡我強大的感性面,讓我盡可能有規律地感性,盡可能地釋放所有不良情緒和感受,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正面和積極,用理性去調和高感性的弊端。
其二,我減掉了從母親那里繼承的情緒病傾向因子,斷開了我和母親的這部分關聯,我決定“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以復制粘貼地“像她”去愛她,我以幸福去愛她。
其三,我將所有導致我抑郁的經歷和關聯人物全部想通,原諒、放下、和解、遺忘,讓導致我抑郁的人和事漸漸淡出,并積極培養自己多看積極的人事物的能力,從每一件事里解讀出養分的能力,堅韌而非玻璃心的能力。
其四,我仔細調節了我的心理模式、思維習慣、信念觀念,將導致我抑郁的深層原因個個化解,并改寫成讓我快樂、陽光、寬容、智慧的內心。
說起來,抑郁癥之題的解題思路,就是不要被人和事陷住,要跳出具體的人和事,理性地找到根源,解決每一個關聯問題,在這個過程里,將自己塑造成“難以抑郁的人”,學習所有大氣、原諒、靈活、聰慧等各類讓人心理健康,并難以抑郁的品質。
我們為因抑郁而自殺的人哀悼,我們也可以學習和探索更多情緒知識和技能,讓自己有能力化解各類情緒問題,穿越它,從中形成更加強韌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題目,難度各異,我們難以分辨活在其中的人,到底承受著哪些,但如果我們每個人多一些這方面的了解和意識,至少可以降低大眾的自殺率,少一點也可以。
本公眾號發表的言論,不代表定論,僅代表筆者的個人看法或經歷;不指向任何絕對,而是相對;不倡導崇拜,倡導觀察、探索、探討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