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
是中國文化版圖上一塊醒目的拼圖
它在不同的時空與視角下
呈現出極復雜而精彩的多義性
邊界挪移,內涵流轉
但嶺南始終是嶺南
嶺南是地理的分野
嶺南之“嶺”即五嶺
是湘桂贛粵交界地帶五座大山的合稱
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
騎田嶺、大庾嶺
它們雖然并非一個連脈延綿的整體
1000米左右的平均海拔也算不上高峻
但五嶺與周圍群山共同組成的南嶺山脈
卻是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線
劃分出了嶺南這個獨立的地理單元
南嶺,東西長約7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是一片曲折破碎的山地、一條模糊的界線。
南嶺賦予了嶺南獨特的氣候
北回歸線附近本就有著充沛的陽光
冬季南下的西北季風又被南嶺部分阻擋
嶺南地區(qū)因此保持著較穩(wěn)定的氣溫
全年溫暖,冬短夏長,不見雪霜
從季節(jié)特點劃分嶺南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09期
南嶺并不具備秦嶺那樣高大的山體
在每年4-6月的華南前汛期
冷空氣就會翻過南嶺
與來自東南海面的暖濕氣流交匯
產生大量持續(xù)性的鋒面降水
雨量在端午前后達到鼎盛
此時江河水漲,正是龍舟競渡的賽場
故民間把這時期的降水喚作“龍舟水”
龍舟水成因
受熱帶天氣系統影響
嶺南地區(qū)在7-9月還會出現后汛期
中國最早一批關于臺風的記載和描述
就出現在嶺南的史書和方志中
《南越志》:“颶者,具四方之風也”
嶺南地區(qū)常經常遭遇臺風侵襲。《嶺南異物志》、《嶺表錄異》等古書記載,當時的百姓已經學會通過煉風、颶母等氣象征兆來預測臺風。
南嶺還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
在水文的的視角下
嶺南是一塊被珠江澤被的土地
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
珠江流域也是華夏文明的發(fā)跡地
嶺南依山傍海,河汊縱橫
生活在此處的百越先民
正是仰賴著珠江發(fā)展起漁獵與稻作
珠江流域圖
嶺南是區(qū)劃的沿革
在嶺南這個概念的形成和傳播中
行政區(qū)劃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歷史學者看來
嶺南的邊界一直在流變
在歷史地理的意義上
我們一般說秦設南海、桂林、象郡
將嶺南納入帝國的版圖
盡管彼時這片區(qū)域尚未被叫作嶺南
但建構“嶺南”的進程是從這時開始的
靈渠是秦始皇征服嶺南的明證。秦軍兵分五路,由五嶺的山間孔道南下平越,在靈渠竣工的翌年攻克嶺南。
圖片來自網絡
秦末天下大亂
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
于約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國
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
趙佗在嶺南奉行“和輯百越”的政策
引入中原的先進技術與文化
同時尊重土著風俗
領導嶺南百越部落平穩(wěn)邁向農耕文明
漢高祖劉邦曾給予他高度評價
“粵人相攻擊之俗益止,俱賴其力”
南越國
南越王國統治了嶺南九十三載
最終被西漢所滅
漢武帝將南越故地分七郡而治之
次年渡海,攻下產珠大戶海南
增儋耳、珠崖二郡,形成“九郡”
后由交趾刺史部統一轄管
治所設在蒼梧郡的廣信
(今廣西梧州至廣東封開一帶)
故這時的嶺南地區(qū)也被稱作“交廣”
西漢 交趾刺史部
廣信縣是漢武帝平定南越后建立的新縣。今天廣東、廣西中的廣字正是出自“廣信”。
東漢末年,交趾刺史部改交州
此地水路暢通、人口稠密
在一番派系斗爭后,嶺南終歸孫吳之手
孫權將交州一分為二
交趾以南仍為交州
合浦以北的大片區(qū)域命名為廣州
廣州這個概念就肇端于此時
三國時期 交州、廣州
東晉南朝時期
時人對“五嶺”的認識更加充分
(但具體是哪五座山尚未完全統一)
“嶺南”的叫法也在文獻中泛濫開來
逐漸取代了此前慣用的百越、南越
到了唐代,唐太宗分天下為十道
嶺南道的設立
讓嶺南二字首次出現在一級行政區(qū)劃中
在地圖上有了清晰的邊界
唐懿宗時代,嶺南道又被分為東西二道
嶺南東西分治的傳統也自此而始
唐 嶺南道
宋改道為路,嶺南道改為廣南路
這時越南中北部已正式脫離中國
不再屬于嶺南的范疇
宋太宗又以古廣信所在位置為界
將廣南路分為廣南東、廣南西二路
從此基本奠定今日兩廣的分界線
也成為它們名字的由來
宋 廣南路
明代朝廷利用食鹽壟斷制衡廣西少民
將廉州(今欽州、防城港)劃歸廣東省
剝離了本屬于廣西的海岸線
自此“廣西等處行中書省”
也即廣西、廣東的范圍基本確定
明-民國時期
在闊別海洋六百余年后
上世紀60年代
欽廉地區(qū)終于從廣東又劃歸廣西
至1988年海南省設立
今天語境下狹義的嶺南,即兩廣一島
也終于成形
今天的語境下,嶺南一般指代桂、粵、瓊三省
嶺南是蛻變的形象
嶺南,又稱嶺外、嶺表
從字面上就能看出居北朝南的中原視角
“五嶺者,天地以隔內外”
雖然嶺南自秦漢始就由中原王朝經營
經過移民幾代耕耘
已初具魚米之鄉(xiāng)的雛形
卻仍被時人當作邊徼蠻荒、化外之地
越城嶺
長久以來中原人視嶺南為畏途
不僅因為嶺南文教、經濟的欠發(fā)達
還出于對“瘴氣”的恐懼
瘴氣,指山林中蒸郁致病的惡濁之氣
它頻頻出現古人對嶺南的聯想里
“嶺南瘴癘,恐不得生還見顏色”
與其說瘴氣是一種確切的氣體
不如說是一個概念,一個符號
是對南方濕熱環(huán)境下各致病因素的統稱
明清時期 各縣方志中記載的“瘴氣”分布
嶺南背負著化外、瘴癘等負面的標簽
被五嶺圍限,被中原冷落
雖然擁有數條溝通南嶺內外的古驛道
但直到唐宋時期
嶺南給世人的印象才發(fā)生了變化
出生于曲江(今廣東韶關)的張九齡
是唐代開元盛世的名相
也是嶺南人在從政道路上的杰出代表
他在嶺南與長安之間的往返中
體會到大庾嶺之“險絕不可登陟”
便上疏奏請“開鑿庾嶺驛道”
并親自督造這條通衢南北的國道線
民間稱其為“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
如今漫步在梅嶺山路上,人們可以悠閑地欣賞山野景致,不出一小時就能翻山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