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鄧艷萍
圖 ∣ Reno Nogaj
近日,山東濱州的一段校園暴力視頻又在網上瘋傳,一群女生手持木棒,在廁所圍毆一名女生,此處省略一萬字,總之是一如既往的冷啊!聽說,小燕子趙薇也忍不住在微博中轉發呼吁:“不要沉默!拒絕校園暴力!”
國人的出離憤怒,來自于視頻中不忍直視的冷血。但,每一次義憤填膺的嘩然之后,除了空余一地嘆息,我們還要思考什么?
沒有痛感的一代!
這些年的校園暴力像國產大片一樣排期上映,令許多閱盡滄桑的成年人都扼腕飆淚,是怎樣的仇深似海,讓他們露出年少的猙獰呢?有數據統計,校園暴力的55%源于日常摩擦,也就是說,大部分校園暴力就起于一句口角和幾根雞毛。
這一代孩子,享受著越來越現代化的教育,情感能力卻在日趨退化,這就是知識和文化的分裂。他們在弱者的慘叫中尋得集體快感,又在全民問責時一哄而散。唉,天賦神權的未成年人,橫豎都能逍遙法外!這,就是失去痛感的一代。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也有一群小壞蛋,如果那時的胡同約架是武打片,現在的校園圍毆就是災難片,因為它會摧毀你對于民族未來的憧憬啊!
還有一群看客!
別忘了,暴力學生的背后,還有一群小小看客。他們并不出手,卻以一種天然的冷峻跟拍悲劇,并在網絡上將這份榮耀熱播。天啊,這不就是魯迅筆下的麻木看客嗎?時間又走了一個甲子,這個民族的圍觀積習,卻從未衰減。
你聽,在殿堂之上,許多人闊談教育變革,卻鮮有人警惕人性溫度。更為可怕的是,在有限的教育手段下,師者也無能為力,只好一道淪為悲憫的看客,眼看一代比一代更冷。
要說中國德育的最大閃失,就是沒能讓信仰根植于孩子的內心。國民的信仰建立如沙漠植綠,不治則荒,誰能袖手旁觀?
是誰在放養!
2015年,有媒體探訪了浙江慶元施暴案的家庭,發現施暴學生均是外來務工者的隨遷子女,鏡頭曝光了他們家徒四壁的困頓。孩子的父母是一群以荒廢教育來茍全生活的謀生者,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放養,又有誰來幫他們圈養?
我始終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座孤島,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傾聽。當他們的世界虛空得只剩下滿街瘋跑的時候,孩童的任何一種頑劣,都極易滋生和裂變。
在西方,每個孩子生來就有一個心理咨詢師——神父,為他們傾聽困惑。而在中國,往往是家長負責管,老師負責教,卻沒有人負責聽。
小心群聚!
細察近年來的校園暴力事件,可以發現兩大特征。其一不足為奇——校園暴力往往是一群孩子對一個孩子的圍獵游戲;其二令人驚嘆——施暴和被施暴的主角竟然絕大部分是女生。
去年永新事件中的大姐大范兒,令人印象深刻。她們長發披肩,黑超遮面,左右開弓。小心啊,女生內心所潛藏的某種偽英雄主義,值得我們關注。這種盲目效仿和攀比,在群聚之下會愈發瘋長。
所以,請小心群聚!無緣無故的群聚往往會造成集體無感,卻沒有一滴水會認為是自己造成了洪災。其實,真正優秀的孩子往往是善于獨處的,即便在群體中也能保持獨立思考,能隨時融入,亦能適時淡出。
三問社會!
當然,校園暴力遠不是幾個壞孩子扛得起的罪過,它是全社會的失責。君不見當下中國,道路越來越寬,樓房越來越高,網速越來越快,但社會的道德生態,卻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問社會問良心,我們還能做什么?
一問社會:未成年人保護還能做什么?
對于中國未成年保護法,有人形容為“沒有牙齒的法律”,說的是無法可依的缺陷,以及有法不依的尷尬,此為老生常談了。我想,未成年人保護法,除了無底限的姑息少年之惡,一定還有更有溫度的事情要做,比如心靈輔導比如救助機制。可是,期待一部法律反觀自己的平庸,何其不易?
二問社會:誰為公益教育請命?
這是一個全民娛樂的時代,三歲孩童就看《非誠勿擾》,四歲孩童也追《奔跑吧兄弟》,這絕不是民間調侃,它就發生在你的左鄰右舍。什么是公益教育?僅以公共媒體資源為例,公益廣告有如蜻蜓點水,從未達到3%的法定標準。黃金時段的屏幕上,你還能記得哪一則廣告,是留給未來留給心靈的?
三問社會,互聯網亂象何時休?
一次互聯網革命留下的社會遺患,和一場音樂會留下的滿地垃圾同樣具有諷刺意味。許多學生崇尚武力,效仿惡搞,就是啟蒙于不健康網游、不分級電影和色情暴力網站。當代學生的價值觀改造,關乎未來關乎存亡,凈化互聯網已經刻不容緩!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冷則中國冷。中國教育從不缺乏申張正義的判官,缺的是從我做起的全民自覺!
/
萍語文 - 20萬父母訂閱的教育講堂
合作/分享/交流 - dypyuwen@163.com
萍老師微信 - pinglaoshi0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