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墻(又名:孫女墻)是建筑物屋頂四周圍的矮墻,主要作用除維護安全外,亦會在底處施作防水壓磚收頭,以避免防水層滲水、或是屋頂雨水漫流。
依國家建筑規范規定,上人屋面女兒墻高度一般不得低于1.1m,最高不得大于1.5m。
上人屋頂的女兒墻的作用是保護人員的安全,并對建筑立面起裝飾作用。不上人屋頂的女兒墻的作用除立面裝飾作用外,還固定油氈。
有混凝土壓頂時,按樓板頂面算至壓頂底面為準;無混凝土壓頂時,按樓板頂面算至女兒墻頂面為準。
關于女兒墻有一凄婉動人的傳說,一個古代的砌匠,忙于工作,不得不把年幼的女兒帶在左右,一日在屋頂砌筑時,小女不慎墜屋身亡。匠人傷心欲絕,為了防止悲劇再次發生,之后就在屋頂砌筑一圈矮墻,后來人們就起名“女兒墻”。
從此為了防止不讓類似的事故發生,就在屋面周圍設一道起防護作用的墻,為了紀念死去的女兒,以后把這種墻稱為女兒墻。
女兒墻在古代時叫“女墻”,包涵著窺視之義,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態,在城墻上筑起的墻垛,所以后來便演變成一種建筑專用術語。特指房屋外墻高出屋面的矮墻,在現存的明清古建筑物中我們還能看到。
后來女兒墻這種建筑形式既成全了古代女子窺視心理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恥笑的尷尬。女子往往會在一瞥之間,便能一見鐘情,發現自己的意中人。
古往今來,有著數不勝數的關于女兒墻內外的神秘窺望和富有詩意的描述。如:“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內佳人笑”、“聲漸不聞語漸俏,多情反被無情惱”、“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注:由外向內)、”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注:由內向外)。可見這種看似死板的建筑形式背后卻隱藏著極為豐富的意韻,那就是:不倚短墻,怎知春色含蓄之美?
如今女兒墻已成為建筑的專用術語,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女兒墻的浪漫和詩情畫意也不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內容了,只是國家建筑規范中的90厘米高的磚混結構式的一堵矮墻而已。它回歸了建筑的本原,在建筑物上起著它應起的作用。一般在一些單元樓的屋頂上,成為建筑施工工序中一種必不可少的并且具有封閉性的一部分。
女兒墻在建筑上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做好防水收頭,也就是常說的女兒墻泛水。一般屋面,找坡、保溫、隔熱、防水等做完了,約250mm厚,再考慮防水層端部卷起250mm高,女兒墻總共做500mm高(二十一世紀做法一般600、700mm高)。
規范中,對這一高度在不同地方有不同要求,一般都是限制高度;畢竟,這是屬于非結構構件,在地震時也是不安全因素。
至于其他的高度說法,比如:不低于1200mm,都是把女兒墻當作安全防護考慮了,是背離本意的做法。要考慮安全,完全可以在600高女兒墻上再做600高欄桿作為防護。
憑空增加女兒墻高度,不僅增加了成本,也構成了安全隱患。屋面做輕質的防護措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