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女博士健康說原創美文第719期
世代中醫、首屆國醫大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周仲瑛周老先生,從醫70多年,最擅長從“風痰瘀熱毒虛”入手,用“復法大方奧萊治療各種疑難重癥,而痹癥、痛風就是其中效驗最突出的一個。
今天科普就來介紹其經驗方:痛風方——
萆薢、土茯苓、黃柏、蒼術、牛膝、薏苡仁、金錢草、化濕、甘草、澤蘭、丹參、雞血藤、忍冬藤。
加減使用方法:
濕重腫甚的,方中加車前子、益母草。
熱重大便干結小便黃的,方中加虎杖。
關節紅腫熱痛明顯的,方中加鬼箭羽。
熱盛傷陰的,方中加生地黃。
關節疼痛嚴重難以忍受的,方中加全蝎、蜈蚣。
痛風多年有痛風石、關節瘰塊的,方中加土鱉蟲、陳膽星、白芥子等。
上方常法水煎兩次混合藥液后早晚溫服各一次,連續服用兩周。
需要指出的是,國醫大師周仲瑛老先生的這個痛風方,是治療濕熱瘀阻型痛風急性期的,主要癥狀表現為——
關節猝然紅腫熱痛,痛不可按,按之更痛且局部灼熱,皮溫高,得涼則舒。
并伴有身熱口渴,心煩不安,小便溲黃,口唇暗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國醫大師周仲瑛認為,痛風總屬本虛標實之證,急性期以邪實為主,為濕、熱、瘀互結,痹阻經絡關節誘發關節炎癥。
中醫認為,“傷于濕者,下先受之”,“熱毒氣從臟腑中出,攻于手足,則赤熱腫痛也”。
痛風的發病過程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年老體虛,肝脾腎虧虛,臟腑功能失司,濕熱內蘊,氣血運行不調,氣滯而血瘀,郁熱搏結,氣血津液運行受阻,血絡痹阻,侵襲經絡,流注于關節,經絡阻塞不通發為痛風。
所以濕熱瘀阻是痛風急性期基本病機,起病急驟,關節可猝然紅腫熱痛,這個癥狀為濕、熱、瘀的病理因素致病的特點。
針對病例特點,癥狀在關節,但病位在脾腎,治療應清利濕熱、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依據清熱除濕、活血通絡止痛的方法,來遣方用藥,國醫大師周仲瑛經驗方以痛風方為基礎方,以萆薢、黃柏、蒼術、牛膝、薏苡仁、厚樸、滑石、甘草、土茯苓、澤蘭、丹參、忍冬藤組成,具有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的功效。
方以蒼術、黃柏為君藥,蒼術性味苦溫,歸脾胃經,可燥濕健脾,祛風除濕,散寒發表。黃柏,性味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引藥下行。二藥合用,強化清熱除濕。
方以丹參、澤蘭、雞血藤、萆薢、薏苡仁、滑石為臣藥。丹參性味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除煩安神的功效。澤蘭,性味苦辛微溫,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痛經、利水消腫的功效。雞血藤,性味苦甘溫,歸肝經,具有活血補血、舒筋活絡的功效,常用于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癥調理。萆薢,性味苦平,歸脾胃膀胱經,具有利濕濁、祛風濕,可用于風濕痹證治療。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滲濕、除痹止瀉、清熱排膿的功效,用于濕痹筋脈拘攣的調理。滑石,性味甘淡寒,歸膀胱、肺、胃經,可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方中以厚樸、土茯苓為佐藥。厚樸,性味苦辛溫,歸脾胃大腸經,可燥濕、行氣。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可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方以牛膝為使藥,行為庫酸甘平,歸肝、脾經,可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而且可以引藥下行直達病所。
臨床試驗證實,與單純使用秋水仙堿相比,加用痛風方的療效,中醫癥候改善明顯更好,尤其在關節疼痛、身困倦怠和小便短黃及關節腫脹方面,尤為突出。
而相關生理生活指標,加用痛風方后,血尿酸降低的更多,血沉和C-反應蛋白的指標更好。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會犯,遠離痛風石。
有任何想法或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把癥狀及報告發來,幫你解讀分析。#謠零零計劃##大有學問##行家計劃##哆咖醫生超能團#。
本文參考文獻(圖文源自網絡,侵刪):2015年6月南京中醫藥大學陳雙雙碩士論文《清熱除濕、活血通絡法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