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然而,我們的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這便是盲目反對背誦,反對多記多默,將這種傳統語文教學中有效做法一概斥之為“死記硬背”誣之為是封建社會束縛讀書人的一套笨辦法,因而試圖找出一種“多快好省”、舉一反三、行之有效的先進辦法來。自然,不管學生理解不理解,老師不講解,只管用填鴨式方法向學生灌輸,然后要他們去背誦,這是讓學生“嚼木札”“念藏經”,效果當然不會好。但是如果走到另一極端,學生自己不活動或活動甚少,教師講解分析得多,以分析去代替朗讀,以習題代替背默,結果出現了教學中的分析肢解,“放胖”(呂叔湘語):明明一節課可完成的,分析了兩節課,明明讀一遍可使學生明白的,非要“精耕細作”,深挖“微言大義”,不但使本來生動的課文變得索然無味,更嚴重的是損害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呂叔湘先生曾經批評過這種現象,他說:“要是學生懂了,你還老在那兒講,學生就不愛聽,就厭煩了,他肚子里就在說:‘廢話,你又在那里說廢話了’。”9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們語文教學界。近年來情況又起了變化。為了適應考試,小學語文教學從二三年級開始,學生花了大量時間去背孤立的詞語解釋,機械地抄寫詞語、抄寫課文,不必動腦筋,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到了五六年級又要求學生去適應考試,做所謂的“閱讀分析”題,學生既沒有積累足夠的語言信息,形成語感,又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只是機械地背教師提供的答案,而這些答案又抄自“教學參考書”和“習題集”中的“標準答案”,結果是“死記硬背”。方式其實沒有改變,學生的作業未減少,所改變的只是背的東西不是古典詩詞、名家名篇,而是孤立的詞語、成語,而是蹩腳的注釋,或由一部分人擬定的“標準答案”。這種習題往往把課文中原來明白易懂的地方搞得復雜起來,搞得使人不懂,做人莫名其妙起來,力氣花了不少,分數仍然提不高,共結果是字沒有寫好,文革沒有背幾篇,寫作能力也沒有提高,成了“夾生飯”,白白喪失了大好的語言學習時機。這種失誤本來在初中階段可以得到彌補,然而,事實上初中三年又一次失去了這個時機。目前初中考試一率考課外篇目,于是有的學校索性連課文也不講了,而是按照考題形式匆匆做一下課文習題,到了初三更是一張張試卷,鋪天蓋地而來。而之前整個初中除了規定的要考的八、九篇文言文外,基本沒有背誦文章的任務,三年中只有不到十篇文言文,即使倒背如流,如何能達到“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學習這十篇文言文的目的是為中考時的二十分,結果最好的高材生不過拿二十分,差的學生也能達十七、八分,至于是否真正培養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是另外一件事。至于現代文閱讀的能力,或者是誰也無法把握的題目(連命題者自己),或是僅僅培養一些“再認能力”(可依靠材料進行判斷),機械地依樣畫葫蘆。正像當代美國有位教育專家指出地那樣:“我們對兒童的閱讀教學,似乎一直局限于機械的技巧操練。這樣的操練既不能促進智力,又不能喚起熱情”10以至目前中學生普遍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到了高中,語文仍不過關。然而他們面臨的卻是更為復雜多變的考試方式,三年高中語文學習基本上仍然圍繞著考試題型轉。這幾年高考越考越難,越考越怪。大學中文系教授不會教中學語文已成為很普遍現象。除高一外,高二學期開始就要求學生花大量時間去適那種“標準化”試題,背誦記憶仍然得不到重視。近幾年雖高考題目己有考“名句”這一項目,然而比重極少,又是片言只語,而且為時已晚。由于小學初中喪失了大好時光,到了高中學生顯然既沒有“熱情”又不可能有很多時間去背誦名家名篇,因為他們還要應付數理化外語,以及教學學習中層出不窮的各類“統考”、“摸底”、“評估”。臨時抱佛腳式的為應付考試而背誦,既不能很好理解,更談不上積極主動地去應用這些名句。暫時記憶的結果,反而會使背誦成為一種無效的負擔。
旅美學者唐德剛先生曾經對中國的語文發表過精辟的見解?他認為:“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傳統和語言文學的特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他人之精華;剔除自己之糟粕,原是義無反顧的,但是我們斷然不可,因為洋人怎樣,我們一定也要怎樣。”11回顧近十多年來中小學語文教學,從“AB”卷到“標準化測試”“自測評估”,我們大盤照搬西方教育的一套,我們已把中國傳統語文學習的優良傳統丟得差不多了。“背誦名家名篇”“多讀多寫”差不多成了被嘲笑的做法了。其實稍稍了解當代國外語文教育中的經驗教訓,是可引起我們的重視:美國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發生過學生寫作能力差的現象,被稱之為“寫作危機”,引起了美國輿論界的不安。他們在分析校內校外各種原因時指出:“美國中小學忽視傳統英語文學課是一原因,”“另外的一個因素是越來越采用機器計分考試,普遍采用填空練習以及其他減少教師和學生時間的辦法,”“大學和中學越來越依賴于只要求在空格處填上一個符號的考試……”12這種在教學中使用的過多的所謂的“標準化”考試,在西方受到了嚴厲的批評。近年來西方各國都在重新重視文學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英美各國都在各種測試中增加文學的份重,增加記憶內容。由此可見,對一些教育上的“舶來品”是否要學習,要看它是否符合中國國情,更何況,人家已在反思的東西,我們卻要奉為圭臬,那是十分可笑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