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攝影散文之585
我的紀實攝影
紀實攝影不僅僅局限于新聞攝影,也不僅僅局限于“掃街”拍攝。而是隨時隨地將自己看到的,遇到的,拍攝下來告訴更多的人。毫無疑問真實地記錄是紀實攝影的靈魂,無須人們懷疑與剖析照片的真偽,而是完完全全地相信這是真實,是曾經發生過的事件與故事。這是攝影人品格與道德所凝聚的事實如實地記錄,摻不得一絲一毫的虛假。
在當下甚至可以不需要照相機就可以獲得攝影作品(在電腦中拼湊圖像),PS后的照片的作者更能產生“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妄想癥。似乎只有掌握了精良的器材,自己能夠或者請電腦專家在后期PS中刻意地改變相機記錄的圖像,這才是“真正”的“攝影藝術”。于是乎浮躁與淺薄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紀實攝影難就難在不但要在瞬間捕捉到現場的圖像,而且,需要作者在極短的時間內,單調自我內在的修養和感覺,運用技術技巧改變將作品記錄得富有藝術性與感染力。必須提高藝術本身的“藝術性”,“好的藝術會使虛構比真實更有殺傷力,而不好的藝術則會削弱現實生活帶給人的沖擊”。中肯地闡述“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和“沖擊力”不是所反映的事物本身,而是反映這一事物的載體的表現力度和深度,因為是藝術”。
不具備“殺傷力” 的藝術是平淡無奇的,這種藝術削弱了它存在的價值。這種見解和善意的告戒無疑對今后的創作起到指路的積極作用。也為紀實攝影作品如何深入地藝術化和文學化提供了一個探討的話題。
正確地理解逆耳忠言和思考逆耳忠言,也必須正確理解“偏愛”和“偏見”的關系?,F在,年輕的人說年老的人迂腐,感覺陳舊,年老的人說年輕的人浮躁,修養淺薄。這里面就有“偏愛”和“偏見” 的問題。藝術的偏愛,由于人們的生活環境,經歷和教養不同,在藝術鑒賞上就不可能整齊劃一,而必然出現各自的偏愛,這種偏愛并沒有什么害處,相反,它正是進入藝術鑒賞忘我狀態的一個必然條件,所謂“慷慨者逆聲而擊節,醞籍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倚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就是這個道理。
人們有著“安慰、娛樂、聽故事、思想,借鑒”等等不同的鑒賞要求和興趣,才使文藝園地不僅產生了不同體裁和樣式的作品,而且有了不同內容和風格的作品,悲和喜的、諷刺的和幽默的、嚴肅的和詼諧的、雄偉的和細膩的、抒情的和哲理的、激烈的和委婉的、高亢的和低沉的、明朗的和朦朧的……如同我們贊成藝術創作要“百花齊放”一樣,藝術鑒賞也應相與百“味”俱興。藝術創作有它的廣闊天地,藝術愛好也應當有它的廣闊空間,因而,對每個人的藝術偏愛,不必籠統地加以褒貶。正如酸甜苦辣,各有所嗜,難分軒輊一樣。拉丁文有句諺語:“關于口味問題不必無謂地爭論”。因此,正確地對待和吸收他人的評論和偏愛,不僅僅修養問題,而且關系到文藝發展的根本。
攝影的基礎是發現,基本功練習的就是一雙善于發現并攝對象的慧眼;
攝影的功夫是捕捉,發現目標后這最短的時間內,調節曝光指數,調節焦距,構圖,采光,舍取,選擇背景等等一系列復雜的機械動作,將目標凝固在相機最;
攝影的目的是記錄,無論是人世社會的變遷,還是斑駁萬千的大自然,一旦被記錄下來,那就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攝影作為一種直觀的藝術,我十分贊同憑借直觀的視覺形象,將思想感情傳遞給觀眾,使觀眾在感受藝術魅力的同時,感受到攝影藝術品的思想力量。然而要使自己的作品升華到如此境界是相當難的。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其心靈基礎,心理素質,思維方式是隨著生產方式與生活水準的改變而改變。今天的人們在接受攝影藝術方面和過去單純地欣賞作品的形式美有所不同,更多地希望得到攝影作品背后的事件和它展現的故事,以及渴望展示深一層的思想感情的內涵。我理解為,攝影藝術必然要有更廣博的文學性。一位名人曾經說:“內在意蘊的直覺化是內在意蘊的一種升華,一旦這種直覺被賦予了一個有魅力的形式,那么,內在意蘊的流體便趨向確定化,提純化,以而具備了更大的審美效能。直覺化的基礎恰恰是文化和文學”。因此,我認為,攝影作品當今的任務決不能僅僅停留在浮光掠影和簡單之中,而是應當更加賦有文學性和思想性。如果說文學是參天巨樹,攝影就應該是依附攀緣上升的無數棵葛藤的那一棵。
攝影作品應該不拘泥現實生活的真實,不希望人們僅僅相信簡單的生活真是,要把生活的真實通過主體意識的過濾、沉淀,使之趨向更合理化和感性化,達到更高層次的真實,更具有一種感人的力量。攝影作品最怕的是虛幻,簡單,淺薄和平庸,因為現實的利刃最終會把它捅破,到那時人們失望的不僅僅是攝影,而是現實。
藝術家的義務是引導人們去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去體受生活之美。攝影既然是一門藝術,那么它所擔負的責任比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要多得多。攝影的提高不僅僅是技術技巧和捕捉能力的提高,是素質和文學的提高。
2017、6、2
我的紀實攝影作品
村里的女孩 2008年攝于永嘉
村委會門前 2011年12月10日攝于天臺南屏鄉
擺攤的個體戶 2010、5、15攝于海南島
旅游者 2013、6、16攝影上海提籃橋碼頭
1986年 拍攝于溫州茶山
2006年攝于瞿溪
揣摩 2008年攝于瞿溪集市
老顧客 2011年攝于江西婺源
老槍 1987年攝于永嘉
最后一位參加“環透”的婦女 2009年攝于澤雅
祈求 2002年攝于永嘉
老焊工 2008、3、13攝于七里港造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