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書法篆刻之最 - 秋心齋書畫網 - 秋心齋書畫

  “甲骨文”是1898年在河南省安陽小屯村被發現。他是殷商盤庚至受辛時期的遺物{公元前1300——前1027年},內容多為占卜的記錄,故又名卜辭。 

*最早的微雕是西周早期的“甲骨文”
  1976年在陜西省鳳翔縣鳳雛村出土了西周早期“甲骨文”,計293片,多數字體如芥子大,需要借助五倍放大鏡才可辨認。其中一塊面積僅有2、7平方厘米的甲骨上,刻了三十個甲骨文字,個別字徑方不足毫米。堪稱我國最早的微雕。

*最早的印章
  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內的三方印章,為銅制平板環鈕,有極原始的陽文文字,印文與其說是文字不如說是表示集團的徽號。

*最早的字書是《史籀》
  《漢書、藝文志》載:周宣王太史作《史籀》15篇,為周朝用來教小學的書。它是我國現今知道最早的志書。所以現在人們仍把大篆稱作籀篆。

*最大的戰國古璽
  “日庚都萃車馬”為戰國時期的烙馬印,有7公分見方。章法大疏大密,結字夸張變形,特別是中間大片留白,給人以“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感覺,實為印中之精品。

*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
  唐朝初期在陜西省鳳翔縣發現的10塊鼓形石上,分刻著大篆體四言詩各一首,記述了秦國國君游獵的情況,因此又被稱作“獵碣”。它是最早的石刻文字。

*最早的碑刻是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是秦始皇三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山,丞相李斯等為歌頌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而刻的石碑。傳世有明代安國舊藏北宋時全拓本,存165字,現在原碑僅存9字。

*最早的書法家是秦朝的李斯和程邈
  李斯{?——公元前208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任丞相,相傳秦朝的金石刻字皆出李斯之手。程邈初為縣吏,因罪系于獄中,他把篆書的筆畫和結體作了簡化,把圓轉改為方折,以便于書寫。他作隸書三千奏于秦始皇,遂出為御史。

*最早的書論是《草書勢》
  《草書勢》為漢代書法家崔瑗所作。它是我國最早的書法著作,可惜已軼失。據《晉書、衛瓘傳》有衛恒《四體書、勢》載,該書作二百余言,文為四字韻文。

*最早的書法批評是趙壹的《非草書》
   趙壹東漢靈帝時人,他認為草書是為了方便寫所產生的,但是到了后來人們卻仔細耐心的寫了起來,以致比寫隸書還要慢,比原來的宗旨相去甚遠,所以他對當時流行的草書作了批判。

*現存最早的書法墨跡照片是鐘繇書《薦季直表》
  鐘繇,三國時人,曾輔佐曹操官至相國,人稱鐘太傅。《薦季直表》是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鐘繇呈給魏文帝曹丕的奏章。高十二點六公分,小楷十九行,計214字。《薦季直表》唐宋時期藏于內府,南宋后流落民間,清代又入內府,曾被刻入《三希堂法帖》。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復散落民間,為霍邱收藏家裴景福所有。裴氏將此表拍成照片,準備影印傳世,忽然真跡被人盜走,官府追察一年多毫無結果。有人獻策說見物有賞,既往不究。當偷盜人告知此帖埋藏地點后,取出時已面目全非,腐爛成漿而不可收拾了。現在僅存一張墨跡照片。

*現存最早的書法墨跡是陸機書《平復帖》
    陸機,(公元216——302)字士衡,吳郡人。《平復帖》作于晉武帝初年,早于王羲之《蘭亭敘》百有余年。紙本、章草九行。盧溝橋事變那年除夕,溥心畬因母喪急需用款,欲將此貼出售。張伯駒先生得知后,為了不使這件稀世之珍寶流出海外,遂以四萬大洋巨資購得。解放后張伯駒夫婦出于對祖國的熱愛,將此貼捐獻給國家。現藏故宮博物院。

*最早的女書法家是衛夫人。
   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晉人。書圣王羲之的啟蒙老師。《唐人書評》載“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舞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波浮云”著有《筆陣圖》傳世。

*最早的楷書印
  晉代的“零陵太守章”為現存的最早的楷書印,此印風格質樸,線條挺勁,天真自然,無近代楷書印的矯揉造作。實為印中精品。

*第一部書法史是《書品》
  梁朝庾吾肩撰寫的《書品》記載了自漢至齊、梁以來,書家123人。《書品》把這些書家分為九等,并對每一等級給以評論。還同時記述了一些字體的起源和發展變化的原因。

*最大的摩崖刻石是泰山經石峪的《金剛經》
  《金剛經》,刻于泰山南麓,斗母宮東北經石峪內,字刻在一片石枰上,內容是《金剛般若經》。石枰約六千平方米,字大一尺見方,無刻石年月和書者姓名,后人考證刻于北齊,傳為安道壹所書。

*現存最早的一部書論匯集是《法書要錄》
  《法書要錄》十卷,唐張彥遠著。張彥遠,字愛賓,河東人,工書畫,博學能文。《法書要錄》具載古人論書之語,所錄上自漢代、下至唐代千百年的書論,完整的保存了我國唐代以前書法理論的研究成果。

*古代最昂貴的字
  唐朝書法家鐘紹京,字可大,虔州人。“不惜大費破產”共用百萬貫才買到王羲之行書五幅,堪稱古代價格最昂貴的字。

*古代潤筆最高的人
  唐朝李邕,江都人,曾官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評者你“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人用金帛請他寫字,他前后所得潤筆以萬計。

*已知最早的書法展覽
  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02年],高宗下令,命許敬宗把他收藏的歷代墨跡在朝庭展出。這是已知最早的書法展覽。

*現存古代石碑最多的是“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建于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原為保存唐代《開成石經》而設,后陸續增添,共藏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2300余件。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最早的刻帖是《淳化閣帖》
   《淳化閣帖》刻于宋太宗淳化年間,太宗喜愛書法,將宮中歷代墨跡,命侍書學士王著編次分為十卷。歷代帝王一卷,歷代名臣三卷,諸家法帖一卷,王羲之三卷,王獻之一卷。此帖為歷代叢帖之祖。

*最早集錄和考釋漢、魏、晉石刻文字的專著是《隸釋》
   《隸釋》宋代洪適撰,二十七卷。乾道二年成書[公元1166年]他把隸書體的漢碑用楷書抄出,故名《隸釋》

*古代字數最多的一塊石碑是《蘄王萬字碑》
  《蘄王萬字碑》位于蘇州靈巖山西麓。它是紀念抗金英雄韓世宗所建,碑文88行,每行150字,共約13900字,故名萬字碑。墓碑建于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7年]。為我國古代字數最多的墓碑。

*最早于印側刻名款的是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元朝書畫家,他是第一個在印側刻上名款的人。

*書寫最快的人
  元朝趙孟頫,一天可寫小楷上萬字。而于趙孟頫同時的另一位書法家康里巎巎,每天可寫四萬字,可稱的上書寫最快的書法家。

*最早的篆刻學著作是吾丘衍的《學古編》
  吾丘衍[1272——1311年]早期印論的草創者。《學古編、三十五舉》從理論上鋪墊了以漢印為宗的印章藝術道路,總結了當時文人設計印稿的經驗,在漢魏唐宋和明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最早在石頭上刻印的篆刻家是元朝的王冕
  王冕[1287——1387]字元章,元代書畫家。他開始以花乳石刻印,傳世有“會稽佳山水”“王元章”等印。

*古代耗紙最多的人
  宋克[1327-1387],字仲溫,長州人,家南宮里,自號南宮生。其“杜門染翰,日費十紙”。

*最早的篆刻流派是皖派
  皖派篆刻創始人何震,字主臣,號雪漁。與篆刻家文彭誼在師友之間。何震在篆刻上力主宗法秦漢,學之者甚眾。其中蘇宣、梁帙、汪關、汪泓等人成就最大。后繼者有程邃、汪肇龍、巴慰祖、胡唐等人。皖派的主要成員大都是徽州新安人,又稱徽派。

*最早印行于世的印譜是《集古印譜》
  《集古印譜》是上海人顧從德、王常合集于明隆慶六年[1572年],于萬歷三年[1575年]付板印行于世。其中收玉印160方,銅印1600方,分成秦漢官印和私印,按四聲順序排例。這是我國最早印行于世的印譜。

*最早記載篆刻人物的是《印人傳》
  《印人傳》周亮工著,周亮工[1612-1672年],字元亮,號櫟園,河南開封人。《印人傳》全書分三卷,記載了自文彭而下的64名印人的傳記,又附錄了有名無傳的印人61人,記錄了當時印人師承、交流、活動、著作等史料。

*在一方石上刻印最多的是戴本孝
  戴本孝,字務旃,安徽休寧人,明末清初書畫家。他在一方高4.6厘米的壽山石上刻了八方印。這八方印的印文是“小三吾鑒藏”“忍辱忘怨”“真賞”“昌襄”“辟疆氏”“昌襄辟疆私印”“鳳棲鐸印”。

*規模最大的叢帖是《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刻于乾隆二年[1747年]。該帖共收集了魏晉至元朝135家的340件書法作品,另有題跋210多件,總計九萬多字,刻石495塊,為我國最大的叢帖。

*最早提出書印相參的是鄧石如
  鄧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更字皖伯,安徽懷寧人,清代著名書畫篆刻家。在當時被稱為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他第一個提出“書從印入,印從書出”的書印相參的篆刻美學觀,對后世的書法篆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最早以刀代筆直接在印側刻邊款的是丁敬
  丁敬,字敬身{1695-1765},浙江杭州人,浙派篆刻創始人。他是第一個以刀代筆直接在印側刻邊款。

*最早將詩詞刻入邊款的是黃易
  黃易,字大易,號小松[1744-1820]清代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他是最早將詩詞刻入印章邊款的。

*最早在印側刻畫像的是趙之謙
  趙之謙,字撝叔[1829-1820],清代篆刻家。善魏碑行書,精篆刻,他是最早將畫像刻入印側的人。

*收入印章最多的印譜是《十鐘山房印舉》
《十鐘山房印舉》陳介祺集,成書于光緒九年[1883年],共收入印章一萬方以上,分為191冊。成為自有印譜以來收入印章數量最多的一本印譜。

*最早一部有關封泥的著作是《封泥考略》
  清代吳式芬、陳介祺合撰,十卷,該書收入封泥849方,其中大部分是秦漢時期的,戰國封泥僅幾方。書中先例官印,后例私印和閑印。每種封泥都有原大的拓片,后附有文字考釋。

*最早談論古代石刻文字的是《語石》
  《語石》清代葉昌熾著,十卷。敘述了碑刻制度、文字內容、摹拓技術、收藏源流和有關石刻的軼聞趣事,共480條。

*最早的甲骨文集是《鐵云藏龜》
  1903年,劉鄂拓印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甲骨文集《鐵云藏龜》,該書從劉氏收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選拓1058片,開創了印行甲骨文的先河。

*最早一部考釋甲骨文的著作是《契文釋例》
  1913年,孫詒讓著《契文釋例》三卷,內容分為月日、貞卜、鬼神、官氏、人事、卜人、方國、典禮、文字、雜例。它是我國最早考釋甲骨文的著作。

*最早考釋簡牘文字的著作是《流沙墜簡》
  《流沙墜簡》,羅振玉、王國維合著,三冊。根據法國漢學家沙畹書中的照片和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我國敦煌等地盜掘的簡牘、紙片、帛書。從中選錄588枚,其中大多是漢簡,也有少數是紙片、帛書和晉以后的簡牘。這是近代學者研究簡牘的開端。

*最早的印社是“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由丁輔之、葉為銘、吳隱、王福廠等人發起于杭州西泠橋畔,1913年9月正式成立,當時入社者61人,公推吳昌碩為首任社長。

*使用時間最長的象形字是納西族的東巴文
  象形文字是漢字早期使用的文字,如今只作為人們研究文字起源、轉變的資料。然而在我國云南省納西族卻至今仍在流傳使用象形文字。它被譽為活著的象形文字。

*文革以后第一種書法刊物是上海出版的《書法》
  《書法》創刊于1977年,雙月刊。在刊發我國歷代碑帖、墨跡的同時也刊發現代書家和新秀之作。為文革結束以后最早的書法刊物。

*文革結束后的第一份書法報紙是《書法報》
  《書法報》1984年創刊,周報。湖北省書法協會主辦,吳丈蜀為首任社長。該報作品、理論并重。為文革以后最早的一家書法報紙。

*第一塊中國南極碑
  南極喬治島民防灣的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前,巍然屹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長城站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一九八五年二月十日”22個雄渾遒勁的紅色大字,鑲嵌在淺灰色南極石上,格外鮮明醒目。碑文是時任北海艦隊航保處副處長夏叔眉一人用九天時間雕刻完工的。

*第一位在泰山刻石的外國人
  1990年9月,日本書家柳田泰云,在山東省泰安市遙參亭為柳田“泰山刻石”舉行了揭幕儀式。柳田“泰山刻石”分布于兩處,一是位于泰山玉皇頂西側的“國泰民安”四個楷書鎦紅摩崖石刻,每字一米見方。一是座落在遙參亭內的“李白游泰山詩六首”石碑,此碑底部為一頭大石龜,龜背上豎著黑色的花崗巖詩碑,碑高3、7米。柳田泰云為最早在泰山上刻石的外國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歷代文人書法之百十??西泠創社名家
丁輔之篆刻
歷代篆刻作品欣賞--近代篆刻(4)
檔案 | 朱復戡
憶念方去疾先生 茅子良
潘方爾|甲骨文書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徐县| 竹北市| 百色市| 阜阳市| 昂仁县| 宿州市| 腾冲县| 方山县| 临沂市| 萨迦县| 闻喜县| 项城市| 沙坪坝区| 双峰县| 旬邑县| 内丘县| 公主岭市| 天门市| 东丽区| 颍上县| 嘉荫县| 沾化县| 阳朔县| 垫江县| 南溪县| 毕节市| 同心县| 蒲城县| 安岳县| 新郑市| 封丘县| 内黄县| 大石桥市| 阿尔山市| 新丰县| 武隆县| 光泽县| 日照市| 辽源市| 若羌县| 聂拉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