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1644)之變,顧炎武聞訊后作《大行哀詩》,對于崇禎帝之死深表哀痛。清兵入關,明鳳陽總督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朱由崧,建立第一個南明政權。顧炎武受昆山縣令楊永言的推薦,被福王政權授予兵部司務的職務。清兵攻陷南京后,顧炎武與歸莊、吳其沆等在蘇州、昆山參加了可歌可泣的抗清斗爭。昆山城陷,死難者四萬余人,顧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兩個弟弟遭殺害,好友吳其沆也被捕蒙難。顧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聞城陷,絕食十五天死節,臨終時給顧炎武留下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于地下?!眹藜页?,嗣母遺言,使顧炎武終生保持了不與清廷合作的態度。
顧炎武深受嗣母王氏“無為異國臣子”遺言的影響??滴跏?,清廷開明史館,內閣大學士熊賜履招請顧炎武參加,被他嚴辭拒絕,說:“果有此舉,不為介推之逃,則為屈原之死?!笨滴跏吣辏逋⒃O博學鴻儒科,征舉海內名儒,閣學葉讱庵和侍講韓慕廬要推薦顧炎武應征,他再次表示“無仕異朝”,“耿耿此心,終始不變”,并且決定從此以后絕跡不至北京。次年,葉讱庵任明史館總裁,又招請顧炎武入史局,他回信說:“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
顧炎武的三個外甥(即徐乾學、徐元文、徐秉義)都在清廷做高官,號稱“昆山三徐”。在他們沒有發跡時,顧炎武曾經幫助過他們。徐氏兄弟一門鼎貴之后,多次給顧炎武寫信,為他買田置宅,要迎請他南歸,而顧炎武卻拒而不往,寧可在異鄉過清苦的生活。他還曾經給他的學生潘耒寫信,讓他“不登權門,不涉利路”,不去充當徐乾學的門客。
康熙十九年,顧炎武六十八歲,在這一年的元旦他作一對聯:“六十年前,二圣[明神宗、光宗] 升遐之歲;三千里外,孤忠未死之人?!边@一對聯也可為顧炎武晚年的心境作一印證。
作者:白壽彝 來源:《中國通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