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的塞北地區生活著人數眾多,來源不一的游牧部族,這些部族之間時有攻伐,但是也會互相合作,甚至形成一個巨大的游牧帝國,就像我們的祖先在中原所做的事情一樣。所謂“幾十萬蒙古人”是很值得商榷的,如果單指成吉思汗的乞顏部落,恐怕未必有十萬人,但是算上其他臣服的部落,足有百萬之眾。隨著成吉思汗的不斷勝利,先前被征服的部落已經逐漸變成了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其中甚至包括不少中原人。比如郭寶玉,漢族,生于關中,為郭子儀的后裔,先是在金國官至大將,統兵三十余萬,被木華黎擊敗后投降成吉思汗,率軍橫掃中原與中亞。成吉思汗的帝國,就是通過這種不斷吸納降兵,招撫各族人才的辦法不斷做大,好像滾雪球一般。就好比我們說,明太祖平定天下,但是我們斷然不會覺得是濠州朱氏以數百濠州子弟打下了天下,否則這戰斗力豈不是一群野生的變形金剛。盡管明帝國的軍隊上層大半都是淮西人,但這些高級將領所指揮的則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士兵和軍官。如果刨開民族成分,這種組織和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有著相似之處,尤其在創業初期,不斷吸納其他力量,大家聯合起來才能在亂世更好的生存下去,盡管這個聯合有等級之分,但是只要自己不處于最低等級,終歸還是有肉吃的。
同理,滿清十幾萬人口也是僅僅計算了滿族的人口,整個滿清集團的人數遠不止這十幾萬,漢蒙八旗都應該加上,那樣就成了擁兵十余萬的一方霸主了。同時滿清的統治者十分注意吸納人才,公元1633年二月,明朝遼東總兵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死,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軍投奔后金。皇太極親自迎接,行抱見禮,足見誠意。入關之后滿清也對明朝殘軍實施了招撫政策,不然就靠7萬不到的滿洲八旗軍,打不了幾仗就全消耗光了。
至于中國人口的問題,非常復雜,涉及到大戶隱匿的人口,不計入人口統計的軍戶,匠戶,道戶等等,還有戰亂時期難以統計的逃荒人口,少數民族人口等等。直接一句“被北方民族血洗到人口下降百分之50以上”是非常不嚴謹的,事實上亂世中漢族的宗族組織有著極強的生存能力,建立塢堡以聚眾自保,丁勇少則數百,多可上萬。這些地頭蛇往往會選擇投靠某一支勢力,只要能延續宗族,只要有財富權位,他們并不在乎跟著異族。比如北齊的高敖曹,帶著一幫部曲,輾轉了多個主公。等到新朝建立,這些地方豪強所隱匿的人口官府并不知曉,也就無從統計。
人口下降50%并不能說明異族多么能打,因為一場旱災或者洪水也能讓人口大量損失,漢族軍閥爭奪中原時說不定死人更多呢。所謂“多次被北方民族血洗到人口下降百分之50以上”,血洗這個有吹牛B的成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前,中原自己都打成一鍋粥,糧食生產大幅下降,再來個蝗災旱災,難民就大量逃難或者餓死,加上漢族軍閥自己混戰一番,死傷又很慘重,最后少數民族得了天下,一統計人口,發現大量減少,然后統統算成少民的戰斗力,這不是扯淡么?比如曹操平定北方,人口損失夠大了吧,但你見過漢族以此說明漢族能打么?同理,匈奴在和漢朝死磕的時候遇到雪災,匈奴自己內部分裂,互相攻伐等等導致的人口損失慘重,這不算漢族能打,算匈奴rp不好。
最后一點,漢族在東亞這塊地盤打滿了全場并不是因為我們好戰,對于富饒的中原而言,對外征伐的性價比是非常低的,漢族去草原搶什么?而游牧民族則不然,他們物資匱乏,依賴和中原貿易,鐵器之類的都需要外界輸入,食物的生產也很不穩定,雪災瘟疫都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員損失,進而不得不南下劫掠。而中原則有相對完善的糧食儲存和賑災系統,對災害的抵抗能力要遠強于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能打,大部分都是被環境給逼出來的,漢族的能打,則是被游牧民族給逼出來的。而有趣的是,最能打的游牧民族并不在草原的深處,而在漢地附近,因為這里可以和漢族貿易,吸納漢族人才。
《狼圖騰》里面說游牧民族被漢族同化,喪失了狼性,按說作者年輕的時候也是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現在讓他去為了一頓飯玩命他樂意么?游牧民族的所謂狼性,所謂戰斗力,大抵都是被操蛋的草原給逼出來的,冒頓單于的時候,蒙古草原100多萬人,成吉思汗的時候,蒙古草原100多萬人,1945年的時候,蒙古草原還是100多萬人,草原對人口的承載力就這么高,游牧民族光是在草原上活著就得拼盡全力了。
很多年前,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也許和題主有過一樣的疑問,然而他的漢族鄰居悠然的說道“小伙子我看你很有想法,跟我學種菜吧”。
然后沒有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