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太少了!
中國的耕地特別稀缺;可耕地面積僅占總土地面積的10%以上,其中大部分位于東部三分之一的地區。相比之下,美國大陸的這一比例超過 20% ,盡管它的人口少了10億,但它的面積與中國大致相同。此外,盡管中國的一些人口稀少的地區,特別是東北地區,存在一定的擴張可能性,但生長季節短,開墾過程漫長且成本高昂。
中國本土被秦嶺山脈劃分為高度不同的南北農業區。華南亞熱帶地區雨量較多,生長季節較長。水稻一直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稻田通常可以用河流或其他來源的水灌溉。雖然大部分土壤是酸性 紅粘土,但大量使用化肥(一度是有機的,但到 1980 年代中期還包括很大比例的化學養分)) 支持高收益。在同一塊土地上,一年通常會種植兩種甚至三種作物。
除了水稻外,還種植糧食作物,最常見的是在丘陵地區或冬季。這些包括土豆和冬小麥。1980年代中期全國糧食產量最高的地區普遍分布在四川盆地、長江下游和廣東、福建等省區,以水稻等作物復種為典型模式。那里還生產棉花、茶葉和經濟作物。
小麥傳統上是華北地區的主要作物,這個地區比華南地區干燥得多。冬小麥產量占中國總產量的近90%。春小麥主要種植在內蒙古東部和東北部省份。其他重要的糧食作物包括玉米、高粱和小米。. 這些通常是旱地作物。自 1960 年代后期以來,灌溉面積已大大擴大,但水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限制因素。
與南方相比,北方的土壤普遍較好;然而,由于生長季節較短,氣候較冷、較干燥,每公頃耕地的產量往往較低,灌溉面積也較不廣泛。北方的勞動力不如南方豐富,但種植模式往往需要較少的勞動力,機械化(尤其是耕作)更先進。
在中國北方平原,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種植區,跨省延伸。冬小麥和玉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還種植棉花,山東生產花生。華北平原雖然肥沃,但歷來水旱災害頻發,但節水措施改善了這一問題。
這片平原以西的山區生長著冬小麥,但氣候更加惡劣,自然災害的危險性更大。東北平原肥沃的土壤已被用來種植玉米、春小麥,甚至水稻。東北種植優質大豆,遠銷環太平洋地區國家。內蒙古雖然出產一些春小麥和其他糧食,但最出名的是牧區。
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廣闊而普遍荒涼的大部分地區不適合種植。西北的新疆和內蒙古一樣,也是以牧區著稱的。在西南部的西藏自治區(西藏),大部分耕地都得到了灌溉,培育了適合該高海拔地區氣候的小麥、水稻、大麥等特殊品種。
到1980年代,中國的農業資源有所改善,但重要的障仍然存在。我國的農業資本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土地改造積累起來的。幾個世紀以來,田地被平整化和鞏固,并在灌溉設施的建設和現代化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自1950年代以來,機械農業設備的生產一直是主要產業,而種植土地稀缺依然是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