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了個覓關注
2023-09-13 04:07
來自山東
前言:
公元1644年,滿清順治帝率軍入關,從此女真滿洲人成為中原的統治者,開啟了滿清在中國本土的276年統治。伴隨皇帝南遷至京師的,還有滿人的鐵蹄與兵刃。此前的元朝時期,胡人只統治了約一個世紀便土崩瓦解;而滿清之所以能在中原立足如此之久,實因滿人善于運用柔性手段來獲取人心。
一、兵強將勇的滿人對讀書人漢人的征服
公元1616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河東(今遼寧錦州)建國,國號“后金”。此時的女真人已不是當年被蒙古鐵騎蹂躪的 民族,而是號令北方草原,騎射嫻熟的游牧部落。努爾哈赤從小便在馬背上成長,十三歲時便能馳騁沙場,身手矯健、武藝高強。他訓練有素的鐵騎很快便吞并了建州女真各部,建立起強大的后金政權。
與女真人的健碩身板和嫻熟箭法不同,當時中原漢人早已脫離農耕生活,世代沉浸于儒家經書,將“文”的修養看得高人一等。“動口不動手”成為士大夫的典范。明朝武將岳飛正是因“好大喜功”而遭到文官劾除,可見漢人早已失去了常年征戰的體魄。
所以,當努爾哈赤的八旗鐵騎勢如破竹地攻入明朝關內,漢人毫無抵抗之力。從塔山到寧遠,明軍的潰敗充分暴露了漢人的軟弱。而此時滿人已是出生入死,視榮辱于度外的好戰部族。兩族實力可見一斑。
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彰顯其要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到了1644年,在一場決定中華命運的寧遠之戰中,清軍以少勝多,生擒明將吳三桂,順利入主中原。
此役過后,原本高傲的漢人不得不低頭,在兵強馬壯的滿人刀箭下臣服。滿人用實際行動證明,馬背上的鐵騎始終是王道的基石。正是漢人輕視武力,才導致明朝的覆滅和滿清的入主中原。滿人驍勇的馬術和嚴明的軍紀,讓漢人再難聚集力量進行反抗,只能暫時接受新的滿洲主人。
二、輕徭薄賦取得民心,漢人安于生計
自古以來,愚民是王道之本。明白此理的滿清君主,上臺后便采取懷柔政策以安撫民心。努爾哈赤之孫皇太極在位時,明確下令在占領的漢地“一切事務悉隨漢法”,保留漢人原有的習俗,“仍歸舊章”。此舉避免激起漢人的反抗,也使統治者可以利用漢人官僚的經驗來管理漢地。
其子順治帝更是在位僅8年便免除和減輕賦稅達6次之多,連年的水災也獲得及時賑濟。康熙帝繼位后,不僅繼續執行減稅政策,還大力發展水利等惠民措施,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正如康熙本人所言:“朕所以輕徭薄賦,惟恤農桑,務在撫育百姓,使民得以休息,國家日益富強。”相比明朝末年的蝗災與閹黨當道,滿清統治者對百姓的關懷無疑讓漢人民心大悅,對新政權產生認同。
滿人也明白,想要一個強國,必須靠人丁繁衍和經濟穩定。正如清史所記載,康熙時“國家日益富強,京師為天下歸心”,這是減輕漢人負擔的結果。百姓安居樂業,對天子更加擁戴忠心,這樣的效果正是滿人所要達到的。
生計有保障的漢人也就見利忘義。哪怕新的統治者是異族,只要自己能衣食無憂,也就無意去反抗,換來一個陌生的政權。正如康熙帝所言,“茍能使漢人衣食無憂,則永無變亂之虞矣”。輕徭薄賦正是滿清穩固統治的重要法寶。
三、漢化之道,融合滿漢關系
學者白彥虎曾指出,滿人對漢文化的積極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漢族文化的發展。這一“滿化漢族”的歷史現象,也是滿清獲得民心的關鍵所在。努爾哈赤時代,滿人便開始學習漢語、漢字、漢族的文化習俗。這既滿足了統治漢地的實際需要,也使原本相對閉塞的滿洲民族開始與先進的漢文化充分接觸,取得一定突破。
皇太極時期,滿洲貴族已經通曉漢語言文字。他們穿漢服,娶漢人妻妾,形成“旗漢一家”的局面。這為日后兩族通婚積淀了基礎。
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更是在位60余年。他們從幼年起便接受漢文化教育,達到了近乎“完全漢化”的程度。這對整個八旗體系乃至滿族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今,不少人已無法分辨滿漢差異。兩族間的隔閡日益消融。
滿清君主也注意通過聯姻來拉攏漢族士族。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康仁皇后即為漢人,其生母也寵愛漢族妃嬪。這使漢族士大夫對皇室產生好感,被皇權吸納,從而削弱反滿力量。正如康熙本人所言:“朕滿漢,皆我一人之臣民也。”這種“一視同仁”的治國理念,緩解了明清易代之際的種族隔閡,也使漢人由衷擁戴這個象征兩族融合的政權。
四、科舉入仕,漢人有參政之路
南北朝以來,少數民族政權往往將重要職位讓與本族,排斥漢人進入權力核心。這使漢族士大夫失去仕進機會,積聚反抗力量。而滿清則采取了與眾不同的做法。明亡之初,八旗滿洲仍把持文武大權。但隨著國家機器日漸龐大復雜,皇帝漸感疲于應對,需要用人之術。于是自康熙年間起,清廷大力恢復科舉,向漢人賢才敞開仕途之門。
而且,康熙下詔,在科舉考試中嚴禁滿人拿取前三甲,這些官職名額全部留給漢人。滿族只可從余下的進士中選拔旗人官員。這使漢族知識分子再度燃起仕途夢想,積極支持新政權。漢臣的英明治國也讓滿族君主刮目相看。在多位漢官的建言下,康熙采納默實的黃教君主張“以漢制治滿洲”,任漢臣管理滿洲故土。這更拉近了兩族關系,是民族融合的標志。
漢臣也在滿清政權中逐漸崛起,由主持文翰之職逐步參與軍國大計。到康熙晚期,漢族官員已基本掌控朝政。康熙也對漢臣贊不絕口:“朕所以能治天下者,賴汝等也”。漢人的仕途得到保障,參政議政的權力也得以維護,這使他們更加擁護這個讓自己獲得實惠的政權,沒有反抗的理由。正如康熙所言,“得士為用則天下大吉”。滿清延攬人才的策略,讓其在漢地深深扎根。
結語:
滿清君主善于運用恩威并濟的手段,獲取漢人擁戴,從而鞏固了這個外來政權在中原廣袤土地的統治。正如清史所記載,康熙時期,“四方殷富,八旗完整,三藩剿平,臣民戴孝,無變亂之憂”。
276年的君臨,對一個外來王朝而言已屬不易。如果無漢人真心臣服,僅靠少數滿人的刀劍是難以達成的。恰如康熙帝所說:“生民之術,在乎柔”。300萬滿人能鎮住30億漢心,柔的制勝功不可沒。這是中華民族融合的歷史縮影,也為日后共同繁榮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