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攝影師Sanjit Das深入到印度農村地區,與村里的低級種姓的村民在一起,親身體驗低級種姓近乎原始的傳統生活方式。在這里,種姓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們的職業、社會地位、人際關系、配偶的選擇等等。
印度種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階層,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階層,為第二種姓,僅次于婆羅門,負責行政管理和作戰。吠舍即平民,為第三種姓,經營商業貿易。首陀羅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同時,各種姓派生出許多副種姓(或稱亞種姓、次種姓),進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盡管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