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博物館是一所綜合博物館,始建于1956年,位于中國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余件,2012年博物館成為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本月講述甘肅博物館鎮館寶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靈帝時期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武威一座張姓將軍墓,現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踏飛燕著地,飛馳向前,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是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象、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
馬踏飛燕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龍雀。
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只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
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只凌云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
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
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杰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駿馬在中國古代是作戰、運輸和通訊中最為迅速有效的工具,強大的騎兵也曾經是漢朝反擊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區安定必不可少的軍事條件,所以漢人對馬的喜愛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并把駿馬看作是民族尊嚴、國力強盛和英雄業績的象征。
因此,大量駿馬的形象出現于漢朝雕塑和工藝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贊嘆的就是這件舉世聞名的“馬踏飛燕”。
1969年,甘肅武威縣一農民一鎬頭忽然刨到了漢磚,由此發現一座古墓。墓室地上擺著銅車馬儀仗俑陣、棺木和側室內陸上的銅錢。
文物部門經清點和跟進發掘,共出土文物231件,其中銅車馬儀仗俑為考古發掘中所罕見,包括那件方陣前面的銅奔馬,也就是我們后來稱呼的“馬踏飛燕”。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
1985年武威市將“馬踏飛燕”定為象征武威騰飛的城標;
198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中方作為國禮贈原大仿制24K鍍金青銅仿制品“馬踏飛燕”。
國家64件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馬踏飛燕”傳承了中國古代人民天馬行空的創造思維,該馬是一蹄著地,三蹄騰空。
踏著飛燕,預示著它比燕子飛得更高、飛得更快。天馬行空,逸興騰飛,無所羈縛,象征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