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掀起的馬拉松熱潮,還是近年來被熱捧的高強度間歇運動,無一不證明了大眾開始漸漸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
如果你還單純的以為運動只是為了保持身材,那么這本書將會從科學角度,帶你更深地認識運動。
零點體育課是由一群特立獨行的體育教師進行的一系列教育實踐中最大的一個項目。
這個項目使內珀維爾203學區的1.9萬名學生成了全美國最健康的學生,而且還讓他們成了最聰明的學生。
不是竭盡全力的運動,只是中等強度的運動,卻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這對于全世界教育提供了很大的借鑒。告訴了我們運動的時間選擇和運動的必要性。
在當今社會,學習效率明顯比學習時間更重要。所以,保持清醒的頭腦來進行一天的學習明顯比渾渾沌沌要有意義得多。
少量的皮質醇促進記憶的形成,而大量的皮質醇會抑制記憶;當超負荷時反而會損壞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破壞記憶。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反復進行逃生演習的原因。很多人對于進行災害預演不屑一顧,認為自己在地震發生時肯定知道,不會走電梯而是去跑樓梯;認為自己一定知道火災發生時要趴著掩住口鼻。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足夠冷靜,但卻不知道真正高強度的壓力到來時,身體根本沒有這么配合,你可能甚至連自己在幾樓都忘了。
這也是外科醫生要反復模擬操作外科手術的原因。如果不是緊急的手術還沒有那么的明顯的表現,在戰場上或在急診時,時間真的是生命。而在這種高壓情況下是否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手術,就需要你真正的熟練度。
但與此同時,輕微的壓力可以激活神經元內在的修復和恢復機制。運動明顯可以是一種壓力。
我們不需要每時每刻都讓自己的弦繃緊,但讓自己的身體處于輕微的應激狀態下,明顯是很有幫助的。選擇讓自己輕微感覺不適的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讓自己更加適應這個社會。
不管是哥哥張國榮,還是近期報道的喬任梁的死,社會目前已經開始關注抑郁癥。
張國榮的姐姐說,哥哥大腦里的神經元出現了問題,并不是外在因素造成的。
中國一直在說關注心理健康,于是大學里心理健康的課程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但是說實話,上這些心理課程的時候,我覺得再上下去我都要得躁狂癥。(好吧,這里不吐槽國內大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希冀于大約一小時左右的對話就能從根本上解決病人的抑郁焦慮,真的不大可能。早已有關于自閉癥患者的自白書,里面講述了自閉癥患者對于醫生把他們當作孩子一樣的不屑。
我不是想抨擊心理療法多么的不靠譜,我只想說心理療法只是其中一種不怎么有效果的手段。畢竟這個世界上最復雜的是人心。
而運動給了我們另一種可能。
英國早已把運動作為治療抑郁的首選。雖然沒有說運動是百分百的有效,但作為藥物的替代,明顯運動是一個安全可行的治療方式。
不詳細介紹運動對神經遞質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益處,表觀上看,運動的確改善了抑郁癥患者和焦慮患者的表現。
而焦慮想法實際上是一種認知上的錯誤解讀。許多年前已證實,有氧運動能迅速起效并抵抗焦慮狀態。
我不知道如果哥哥生活在這個時代,他是不是就不會被抑郁癥折磨的那么痛苦。只希望,如果身邊的人或者自己有抑郁焦慮的傾向,可以第一時間通過運動改善癥狀。
如今的世界很容易讓人分心。你再也不用擔心在無聊的時候要干些什么,而我們開始糾結在無聊的時候到底選擇做什么。
書中比喻ADHD患者為活在當下的囚徒。而我們似乎也有這樣的傾向,我們歌頌著活在當下、對酒當歌,再也不思考自己的未來。
這是社交媒體增多帶來的不利影響,而我們在享受當今社會的便利的同時,也要抵制它帶來的惡果。
拋開我們每天攝入的大量信息,實際上,當我們真正需要這些信息的時候,根本想不起來。這樣一來,攝入的信息就成為了無效信息。
而長期運動可以提高我們利用信息的能力。越復雜的運動,效果越好。
05
成癮:拿回自己的主動權
不管是對于藥物、酒精、某種特定行為成癮,本質上都是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
紐約的奧德塞之家(Odyssey House)是一個成癮康復項目。2000年春天,工作人員John Tavolacci開始帶領奧德賽之家的居民在中央公園(Central Park)跑步訓練,目標是參加每年秋季舉行的5公里慈善長跑比賽。
作為一種治療手段,運動對大腦的作用自上而下,這迫使成癮者適應新刺激,讓他們學會并意識到可以選擇另一種健康的未來生活。通過吸引大腦內更多的基本要素,運動自下而上發揮預防作用,從生理上鈍化大腦對毒品的渴望。
高空跳傘和成癮者的興奮閾值要高于正常人。這也是為什么他們開始對周遭發生的一切視若無睹、無動于衷。
而運動作為一種天然的快感可替代成癮的快感,它讓我們拿回了主動權,主動去操控我們的身體,而不是被藥物影響。
從癮君子變成運動家,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運動對于神經退行性疾病有很大的預防、改善作用。
防患于未然。目前老齡化人口增多,老年護理成為了供不應求的行業。但如果從個人角度考慮,護理永遠都是外在角度,老年人不應該指望在自己退休以后,生活全權由另外一個人負責。不管能活到多少歲,我們都要能控制自己的身體。
因此,身體管理并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情。鑒于現在死于癌癥、腦中風和糖尿病的患者越來越多,年輕人就應開始進行自我身體管理。不只是為了自己的身體,也是為自己的心理角度考慮。畢竟,身和心永遠是分不開的。
總結一下:
①一周4~6次的有氧運動,2次力量訓練,再加上每天的柔韌性訓練。
②運動越復雜越好。
③高強度間歇訓練是一個不錯的運動選擇。
④運動療法介入的越早越好。
保護自己,好好運動。